《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开幕式于2017年8月24日举行

时间:原创专稿

《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开幕式于2017年8月24日上午9点半举行。
主办单位:北京市文史研究馆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1、6、7、8、9号厅
展览将展出《海陵迁都》《营建大都》《通惠天下》《靖难之役》《德霈万邦》《躬耕藉田》《午门誓师》《御门听政》《山高水长》《换了人间》等10幅人物画作品。
同时展出《颐和春色》《琼岛华夏》《香山秋韵》《长城瑞雪》《通惠晨曦》《永定春秋》《京西胜景》《居庸雄关》8幅北京风光山水画作品。

参展作品
人物篇

躬耕籍田 作者:纪清远、卢平 创作年代:2015 规格:8.8×2m

《海陵迁都》(尺寸:8×2.5m 主创画家:毕建勋)




山水篇

《颐和春色》作者:金连经、傅有业、杨遇泰、于永茂、郑山麓规格:200×800cm

《通惠晨曦》于永茂,李德福,郑山麓(10米x2米)

《香山秋韵》1000x200cm 郑山麓、金连经、李德福、张广智

《居庸雄关》1000x200cm 郑山麓、李德福、于永茂

盛夏琼华 作者:郑山麓、金连经、傅有业、杨遇泰、于永茂 创作年代:2011 规格:8×2m

京西胜境 作者:李德福、于永茂、郑山麓 创作年代:2015 规格:10×2m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获悉,历时5年多创作历程的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为首都观众提供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
    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长达3000年的建城史和860余年的建都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涌现众多重要历史人物,对北京历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上,对北京多有辞赋赞颂,少见图绘纪盛。鉴于此,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组织文史专家和书画名家,从2012年起开展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北京史诗》人物画、《北京神韵》山水画形式,宣传和用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据介绍,《北京史诗》人物画以“定都北京”为主题,从金、元、明、清和新中国选取10个与此有关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了《海陵迁都》《营建大都》《通惠天下》《靖难之役》《德霈万邦》《躬耕藉田》《午门誓师》《御门听证》《山高水长》和《换了人间》等10幅作品。
    《北京神韵》山水画以北京名胜北海、香山、长城、颐和园等为素材,创作了《燕蓟形胜图》《古都揽胜》《圆明神韵图》《南囿秋风》《颐和春色》《盛夏琼华》《香山秋韵》《雄关冬雪》《居庸雄关》《京西胜境》《通惠晨运图》《永定河盛景图》等10幅作品。
    此外,描绘100年前北京历史风俗的《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也将同时展出。这幅长14米、宽3.5米的巨幅画作,东携通惠河,西牵白云观,南起燕墩,北抵居庸关、燕山长城,再现了五四大游行等历史事件。
主创名家云集,包括著名画家杨力舟、王迎春夫妇,全国美展金奖得主苗再新、王颖生,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长马振声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赵建成等人。他们正处在创作高峰期,活跃在美术创作前沿,多为当代中国画的重要代表人物。
    与一般题材美术作品不同,重大历史题材画作讲求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创作初期,戴逸、张妙弟、吴建雍、王岗等多位文史专家,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出立意深远、主题宏大的历史事件,再经过严格考证,为画家提供准确的人物形象和相关历史故事等参考资料,就连场景涉及的服饰、兵器、辎重、车马的准确度等也“毫不含糊”。
    “组织如此多的国内一流画家耗时三到五年时间,创作贯穿北京历史、尺幅巨大的人物画,构成宏伟壮丽的"北京史诗",这在北京美术史上是开创性的,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赵雅君表示,此次展览对于深化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促进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积极作用。
    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通惠晨曦》创作过程大型历史画题材创作《通惠晨曦》由北京文史馆馆员于永茂,李德福,郑山麓三位老师合作,是一副十米乘两米的巨作。
                                        于永茂,李德福,郑山麓(10米x2米)《通惠晨曦》
    通惠河位于京城的东部,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全长82千米。其中从瓮山泊至积水潭这一段河道在元代称为高梁河。
    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热闹繁华。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
    后来在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山洪的原因,通惠河上段从白浮村神山泉至瓮山泊的一段(称为白浮堰)废弃了。通惠河,一般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区入北运河这段河道,全长20千米。
    为了节制水流,以便行船,在通惠河的主要干线上修建了24座水闸。从西向东有11个闸名,依次称为广源闸、西城闸、朝宗闸、海子闸、文明闸、魏村闸、籍东闸、郊亭闸、杨尹、通州闸和河门闸。据《元史》记载,其中有些闸在元贞元年被改称。"其西城闸改名会川,海子闸改名澄清,文明闸仍用旧名,魏村闸改名惠河,籍东闸改名庆丰,郊亭闸改名平津,通州闸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庆利,杨尹闸改名溥济。"
    通惠河明代以后改称御河(玉河)。1956年,城内的部分全部改为暗沟。水质明显变差,在20世纪后半叶,河水如墨汁。后来在在御河下水道的南河沿大街南口建截流井,把污水及菖蒲河的水排放到高碑店污水处理厂,通惠河水质逐年改善。
三位老师在创作中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19©许先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716号    京ICP备160145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