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华:影像彰高技 凌波踏彩来

时间:原创专稿

{v:l0516vep80g}

    认识苏建华先生并较详细了解他的艺术人生,是从决定采访他的前一天开始的。资料显示,他是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旅游摄影协会会员,西城区文联理事,北京市西城区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北京市西城区美术家协会理事。拥有这么多头衔,想必他定有曾经的奋斗和刻苦。
    在采访的这一天,苏建华先生如时赴约,炯炯的眼神中透着智慧,笑态可掬里藏着爽快,不长的髭髯总让人联想到画家们的个性和艺术范。在之前他主持的北京市西城区手机摄影大展,并经他编辑出版的《手机摄影大赛作品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我也酷爱摄影,这自然为我们之间的互动拉近了距离。

苏建华先生在许先网采访现场所画的作品。
    采访中,知道苏建华先生的摄影情趣是由他画荷花开始的。因为要“外师造化”,所以他时常到野外写生荷花,了解荷花的结构和相互穿插的形态,为创作收集素材。不管是旅游出差,还是走访友人,若发现一朵很美的荷花,他必定要写生下来。但有时候,靠写生收集素材很慢,他便拿出手机拍摄,久而久之,一种艺术摄影的念头荡然心头,从构图到色彩,从意境到造型,越发的讲究起来。
    苏建华先生认为,绘画与摄影同属于平面艺术,这是摄影的特殊性和它的共性决定的。首先,摄影是一门艺术,我们拍的照片和我们看到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人眼看到的都是三D空间,是立体的,照片则是平面的。二是人看到的是有环境的,甚至人背后的东西也能想到,而相机却做不到这一点。三是摄影作品很像真的,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与照片上的貌似一致,其实不然。因此,摄影又欺骗了我们。所以说绘画和摄影艺术又是一种欺骗性艺术。所以,我们不能轻易摁快门,一定要找到所需要的瞬间和你想要的那个角度,来决定你的取舍,同时注意主题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京城水域第一关》
    当下,摄影追求绘画效果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艺术现象从摄影刚产生时就初见端倪,人们将这种模拟绘画的作品叫作画意派摄影。反过来说,绘画也可以模拟摄影,叫做超写实主义。现在有很多人把摄影作品作为美术作品的一个补充,当作自己素材的收集,如此说,绘画在不同程度上又模拟了摄影作品。所以,摄影在艺术形象上与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互相影响、互相借鉴是由艺术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其实,摄影作品里也有很多抽象主义的作品,因为摄影、制作有好多手段,除了拍照还有PS手段,以前叫做暗室加工等等,都可以达到抽象的视觉效果,“事实上,不管是写实作品还是抽象作品,每一张都有抽象因素在里边,每幅抽象摄影作品里也都有写实因素在里边,抽象与写实之间的关系,我感觉要根据拍摄主题而定。如果要表现劳动者的手,就得用写实法拍摄,可拍摄一个手的特写,满茧在掌。但要表现少女那种憧憬,可用些抽象的表现手法,如果写实和抽象都融合在一张作品里,可能这张照片更受人们欢迎。”苏建华先生深有感触地讲着摄影技巧。
    苏建华先生是位摄影家,也是一位画家。他画莲花,独出心裁,因为他喜欢莲花,他将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精句当成自己的“画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古人对荷花的秀丽和品格的描写让人铭记不忘。

《清溪图》
    宋人周敦颐爱莲,将莲凝于文字;苏建华先生爱莲,将莲融于墨彩之间。在他看来,中国历史上画莲花的人非常多,莲花题材的美术作品也不少,为什么这么多人画莲花?他说,一是人们赋予莲花的一种人文精神,是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的一种高尚品德,是源于《爱莲说》中的精美描写,给了莲的一种神圣;二是莲花与佛教密不可分。《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作莲花衣,“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等等,这些均为莲花增加了神秘与灵性;三是莲花自身的艳丽,人们愿意将心中最美的偶像、最纯洁的化身寄予于莲,借此表达画家对美的一种追求,对墨彩的一种展现。在苏建华先生的笔下,静态莲花,守如处子,亭亭而立,相拥成片,早霞般一望无际;风态莲花,如少女裙裾,扬丝飘袂,走葩移萼,飞扬而不跋扈。苏建华先生画荷用色清淡而明快,笔豪潇洒,神韵放荡而有秩。彤管落处,走势速疾,点、按风流出秀,灵动的飘逸犹似一群会飞翔的小鸟,凌空起舞,但不惹半点风尘;又酷像仙家闺秀,皇园娇娃,大有宋人蒋捷《风荷》之韵味:“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漫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苏建华先生画莲叶,施墨于苍翠之上,彰显叶骨之中,托花搅水,隐鱼藏鸭,互动于花,而不扰其妖冶;大墨淋漓,泼洒有度,尽得妙意之真;叶形君子之骨,貌现骚士之雅,布局独有天地,铺墨又成一家。他画莲之暮秋,衰蓬垂首,碧翠不显,淡色染菂,浮墨皴边;荷失葳蕤,卉失娇颜,清风稍后,落萍斑点,虽姿浥渠,滴污不粘,水佩風裳,波印影单。解读他的画莲,特别注重画荷花的花头尖部,虽然我们看到大写意作荷花时,他三笔两笔画就,看似简单,像就陪衬一般,但在画家经营中的那个位置、形状、色彩的时候,作者是非常谨慎,因为花是作者要努力经营的重要地方。苏建华先生喜欢当代人画的莲花,他说,当代人具有当代气息,当代人由于画莲的人数较多,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与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相一致,而古人画的莲花和我们现在的状态可能会有差别,但在技法上,应该是继承和传承古人优良的绘画传统,这是我们画家的义务,责无旁贷。

_《山河清远》
    苏建华先生更喜欢创作莲花盛开期的作品。因为这一时期的莲花气势茂盛,色彩显明,可看到蒸蒸日上的一种精神,能感到积极向上的势头。所以,他画的莲花色彩较艳丽,用墨不多,构图相对饱满,花瓣张扬,花色漂亮而奔放。苏建华先生画莲花比较随意,喜欢在一个比较抽象环境中作画,曾经当过老师的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一节实验课上,他发给学生每人一张涂着各种颜色的纸,让学生凭着想象寻找并最终描绘出纸上的物象。有的学生说,他发现纸上的小鸟鸣翠柳,有的说,他发现一排白鹤飞碧空,有的江浦一蓑烟雨,有的紫岚轻掩葱茏,一种隐隐约约的形状,让学生的真实感觉慢慢接受抽象中的表现,最终,一幅幅别开新面的图画摆放在桌前,这种随意,让孩子们思路腾飞,让学生们找到心灵的升华,从中看到他们对希望、前途和梦想的奢望。
    读他的荷,仿佛让你觉得一股清新而俊逸的墨色在宣纸上浮动,水、墨、彩相互交融,层层递进,浓淡相宜,情趣无穷。苏建华先生在其作品中将神韵、气韵、理意与含蓄、宁静等凝于笔端,盖藏于莲中。他的作品缘于他对莲的感悟,他将笔墨语言、色彩的律动归一到意象,通过带有节奏性的点、线、面彰显莲的容貌特性,在大片晕化中精雕细琢、画尽池塘中的精美,却无半点娇柔媚俗之感。他用墨精少而苍微清透,变化诡谲,秀而滋润,朴而丰茂,让寓于笔墨积染中的写意特征在净化了的视觉形式中显现出来。他笔下的荷茎耸立而老辣,点点的藓苔彰显着稚嫩中的沧桑,摇曳中的田田绿叶透视着昌茂和繁荣,宣告着一方神圣中的“净土”!

《野塘清荷》
    读他的荷,感知仙子般的光灵,在物欲浊流中拒绝随波逐流,默默地延续着自己的圣洁,执著追求着自己的崇高。不与稻禾争肥田,即便生于淤泥沼泽,也固守着她碧玉般的纯净,释放着她的芬芳,于浑浑浊浊中坚守着她的清纯,于纷纷扰扰中绚烂着与生俱来的梦想,于浮浮沉沉中坚守自己的誓言。正如苏建华先生一样,用相机不懈地、默默地坚持着寻找美丽,用墨笔讴歌着善良,用色彩宣扬着真实,在为人们创作精美产品的享受中,传承着中国优秀文化的骄傲,让中国传统的墨香,飘扬于五洲四海。

《月下红荷》

《清夏晚来香》

《野塘清荷》

《春和景明》

《友荷图》

《熏风第一画》

《荷塘清雨》

《秋风》

《春暖花开》

《池上红蕖》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19©许先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716号    京ICP备160145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