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羽:书写人生永远在路上

时间:原创专稿

  【许先专稿】两盏聚光灯,三个反光板,两部摄像机,同时进入工作状态。他心有成竹般右手持笔,饱蘸翰墨,一点一撇地在用心写着颜体楷书。一张张写好的宣纸厚厚的放在地上,他说:“这是体力活,腰都写疼了!”他直起身,用拳头敲敲腰部,又坐下来挥笔潇洒。这是日前在许先网录影室呈现的一幕。
   他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文化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傅振羽,好长一段时间以来他常到这里为北京许先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为学生们开发的教学课件认真书写着。 
  教学课件是个庞大的工程,是北京许先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配合国家“书法进课堂”战略服务的同时,再为艺术家们打造一个充分展示自己形象和作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有利于后代、惠及民族教育事业的良好企业愿景。“这是件恩泽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为了孩子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再累也是值得的。更何况普及传统书法教育是我职业范畴内的事,从我少年对书法的酷爱,也应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艺术人生发展的空间。”傅振羽兴致盎然地说道。
  谈起自己的经历和书法爱好,傅振羽有些激动。
  傅振羽1978年6月出生于古代刘邦项羽争夺的军事要地安徽省灵璧县。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年的刻苦,他得来天道酬勤,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博士,文化部 雪联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荣誉的获得,更让他忘不了曾经的少年。他十二三岁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缘于他每每放学回家的路,这条路有间老师办公的房子,每次路过此处都能看到老师在练习毛笔字,出于好奇,终于有一天走进了这位书法老师的房间,体会到了书法的魅力,从而启动了他幼小的艺术追求。此后他对书法的兴趣就越发不可收拾,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临池。进入初二时他进入县城书法班学习,由于自己的酷爱,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他的辛苦得到大家的认可,字写的好已是不争的事实。连续几年为学校书写春联,每次能写上千幅,然后校长推车每家每户去送,当年的场面犹如昨日,至今激动不已。上高中时学校建新校门换了校名,原来学校牌子上字是碑体楷书,写得沉郁苍厚,当时看了非常激动。于是,便骑车百里赶到宿州,先是找到书画店,打听到这位当地名人孟繁青先生的住处,找到了孟老师,带着作品向他请教,他看后说:“年轻人开始学书法要练基本功,不能不会走就去跑,这不是正道!”在采访现场,傅振羽回忆道:“那时极喜欢练习草书,自从认识了孟老师,就改成了临帖、练习楷书、隶书和行书了。”
   “初中期间,我对书法的兴趣宛如一堆欲焚的干柴,老师就是那引燃的火苗!”傅振羽狂热的书痴练习,已经利用了一切的可能。当初,学习书法被家长认为不务正业,为了躲避父母的责怪,他悄悄地将小桌放在自家院里密密麻麻、树草纵生的中间,只有他能看到别人,而别人却看不到他,大人们于是便以为他出去了,也就少了许多责怪与训辞。但每到吃饭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来到锅台前的人。之后,他所取得的成绩得到家长的认可。于是,他如鱼得水,每天练笔18个小时,起床天微亮,收笔日近山,笔墨成了他孩提时代真正的“玩伴”。大量的毛笔字练习纸张却成了问题。于是,他将报纸正反面利用起来,找来旧书和破本,捡来人们未燃烧的冥纸。他多么期望能在宣纸上练练字,感觉一下宣纸写字的味道啊。当他终于用5毛钱买来一张宣纸后,如获至宝,他便小心谨慎、有计划地使用和珍惜每一寸面积,他把这种“奢侈品”当成了追求自己希望、完成人生梦想的一次难得的尝试,这促使他在奋发的路上更加铿锵前行!
     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刻苦训练,必定为厚积薄发。久日的锻炼,在不懈的探求“内法心源、外师造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中,也不断地提高着他的书法技艺,从而彰显出他的成就。在他参加一系列作品参展中,接连不断地获得奖项令他目不暇接。他创作的作品先后荣获“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优秀作品奖”、“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金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获奖提名、安徽省首届临帖展一等奖;曾参加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首届册页展,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国内众多展览。此外,其作品还在中马建交40周年书画名家邀请展(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大道书怀”—中国书法院成立十周年展(中国美术馆)、“道法自然”—中国当代书家五人作品展(加拿大多伦多美术馆)等海内外美术馆展出。
     在学书的道路上傅振羽可谓历经艰难,也正是这种艰难给予了他今天的成功。但他仍不满意:“在艺术造诣上我还需要很多东西来补充,比如说我距离古人的那种高屋建瓴、气势恢宏、清和隽永、淡远诙谐的气势还差很远。”他的谦虚给了笔者很深刻的印象,大凡采访过的书画大家们,总感觉到越是有学问的人就越是谦虚谨慎。傅振羽也不例外,他那谦谦儒雅的文人风度让人产生敬意,那对镜片后的一双瞳孔,炯炯有神,足以看穿今古书道。他常说,在自己奋进的路上,一定要给自己找到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就是古人,要战胜敌人,就必须学习古人,学习古人的技法,就是要从古人的一笔、一点、一撇开始,掌握古人那种玉树临风和与天地精神往返的博大情怀与创新精神。所以,临摹古人的东西是唯一捷径,而且是一生中的事情,不是一时一会的权宜之计。另外,艺术家还要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写字,如果是为了写字,那人就变成了工具,应是写字是为了读书,在读书中实现感觉上与古人的默契与沟通,通过字这个通道去感知古人的情怀,去领会古人的意境,甚至于古人的世界观。他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欧阳中石先生说的:“搞文化的人不一定会书法,学书法的人必须懂文化。”傅振羽告诉笔者:“尤其应该具备诗词文章方面的修养,其他艺术门类也与书法艺术相互映照、相互影响。你只能有了这种知识的储备,你的书法技艺才能有厚度,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说,会书法的人应是传统文化的综合承载者,此说决不为过。
     傅振羽在书法创作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人民网上发表的《<欧阳中石谈书法>读后感: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文中说道:“书法创作要在一次性的挥写中做到点画形态、空间结构的准确到位以及线条、笔法的丰富变化,需要过硬的书写技术,这是书法创作的基石。而要想在某种书体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也必须在技术上下功夫。”他的这些认识,在他的书法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写草书,笔势如龙,有的字左撇右捺,犹如剑出银鞘,弓张手臂,剑拔弩张般张狂着一个怒势。着笔时力透纸背,显示出遒劲有力,气韵流畅。当一幅字写就整体看上去,你会顿觉龙蛇飞动,鸾飘凤泊,再仔细观摩,总觉他的手下顿点如雷,拖捺凤翥,布局穿插争让,浓淡交织,在意境上有种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里的“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的境界与景况,让人遐想连篇,唏嘘不止。
  他写楷书,细细琢磨后感到有草书逸味,而又趋于静中有动,能看到他的笔端周正,心稳气正,且暗笔藏锋,略显丰筋多力,骨气清新,在保留古人们那种金刚之体外,别有一番现代的铿锵蕴藏其内,透着灵动的韵律和矫健的身姿,这可能是作者文化修养的显现,更是增添了艺术家身上的那一抹温文尔雅的气息展露,正正的,没有一丝的邪念!
     他写篆书,字字清新率真,遒媚劲健。要知道,篆书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远了,几千年的不断衍变、拗传,有很多字形已经丢掉了原来的模样。从目前全国各类书法展览中入展的篆书作品看,有专业人士惊呼正在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工整,要么狂放。工整的写出来的像白描人物画里的铁线描,或者中山王式的,有的竟然将绘图的方法用在了书写篆书,有的对篆书的写法不甚了解,歪歪扭扭的放在那里,说是创新,甚至于我们的专家也敷衍顺势,这是一种悲哀。但是,纵观傅振羽的篆书,一股清风迎面而来,每一线条都很有思想性,绝非胡意着笔,那种神气畅然、挥洒自如之气势浑然天成,用笔酣畅淋漓又赏心悦目,清雅秀媚又潇洒俊逸,挺拔刚劲中不免刚柔相济,线条像潺潺的流水,软软的春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潇洒尽享。
  他写行楷,总是收放有度,运笔简洁,在笔势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彰显出他的自然精妙。大体上看上去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每个字大小参差,敛放揖让,承接呼应,大有奇谲之势,亦有古人王羲之“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逸风。欣赏他的字,总感到有一种力度在悄悄地伸展,尤其是在收笔时,那笔下重重的一顿,成全了多少遐想,有万千语言寄予一毫之叹,也是作者心中气势的宣泄,是对人生苍茫的一叙,是对古人一撇的沟通与问好,融会贯通在这里显得格外的温馨和重要,字里行间荡漾着智慧,布局中流溢着恢弘,气度中看得出作者的风雨历程,也展示出人生对未来充满希冀的长长呼号,动天地惊鬼神,都蕴藏在这点点墨迹、如弓似镝般的路上!
   “书法一旦着迷介入,便是一辈子的事了,做好努力不问结果就是我的书法观。”
    “当前,能有几人与古人相抗衡。若论成就,一些无名者不见得书技低劣,因为他不会世俗间迎送,有时间攻专正事;一些站在高位的书者技法可能并不高,因为他倾心于奉承,少了做学问的时间。”
     “写我不要拔高,实事求是就行。但我确实是有追求的,我的理想很高,要努力去专研才能实现!”
     “给许先网写字,我很上心,因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千秋功德大事,谁家都有孩子,累点很值!”
  傅振羽在采访中的经典独白让人记忆特别,就拿他的话作为这次访谈结束语极为妥当。当笔者的大脑影像整个采访过程,领悟到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收获,继续励志“师古创新”、奋搏于明天的路上,是他书写人生、实现雄伟理想的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傅振羽作品选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19©许先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716号    京ICP备160145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