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健:最动心的是平安 最欣赏的是篆刻

时间:原创专稿

许先网盛文摄影。
   【许先专稿】“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书论》如是说。
    “我一直崇拜弘一法师,不管是书法还是佛法,还是各方面的修养,皆为吾师也!”于健老师心语。
    “我对平安有很多感触,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到它的意义。最欣赏篆刻,因为它雕刻人间风雨。”于健老师铮铮地说。
    在许先网采访室内,于健老师从弘一法师谈起,渐入“书理”、篆趣。
    于健老师是修佛中人,同弘一法师一样“佛法梳理书法”。弘一法师将佛法贯融于书法之道,又书法为佛法所用,格调自然超俗脱世,清静高雅,直入高峰。
​许先网盛文摄影。
    “我一直很崇拜弘一法师,不管是书法还是佛法,还是各方面的艺术修养,他都是当今的楷模。他之所以立于高峰,一是他的综合修养使然,二是他修心修佛到一定境界后在自己书法中的自然流露。”于健老师说,从弘一法师早前写的书法与真正遁入空门以后的书法对比看,就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质的区别。在弘一法师最后遗墨“悲欣交集”中,流露出一种非常静谧而质朴的味道,无一丝雕琢之痕,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字外功夫了得。所谓的字外功夫,包括文化、哲学史、古诗、词、曲、赋,当然也包括书画、篆刻。要想作为一个专业书法家,就要多临几家帖子,前人有论:“学一家书,知其好不知其恶,学诸家书,好恶了然矣。”意思是,学一家之书不能辨其良莠所在,学多家的书,方能鉴别优劣之处。他说:“我爱临王羲之的帖子,王羲之有一批手札,其中有一些平安帖非常精美,一般他在帖子上都写上平安。”
    谈到了王羲之的平安帖,于健老师独有理解,他略有停顿,于后动情地说:“平安对于已经40多岁的我来说太有感触了。刚刚过完父亲节,真感到父爱如山啊!”能看出于健老师对父爱的深深眷恋。他为老父引他进入书界感激涕零。“小时候父亲在乡下虽然没有专业练过书法,但能写出一手很好的毛笔字,每年春节都为乡亲们写送好多春联,德高望重,为人所尊。”他自豪地说,老人常常嘱咐他,要想大家尊重你,你就得有本事,能服务于大家,这就是父亲朴实的想法,也是于健老师萌于书法的最初原因。“后来做过几个生意,老爸一直反对,他说咱也不图太多的钱,你在屋子里刻几方印章多好呀。后来,我有几个搞绘画的朋友来我家白洋淀,其中有一个是首师大博士,他们鼓动我考研,加上老爸原先的嘱咐,我38岁那年报考了书法研究生,实现了老爸对我的期望。进入2000年后,我刚毕业,家有变故。所以,平安对于我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一种浓浓的情怀!”于健老师显得动情而伤感!
    白洋淀的水墨乡色,渲染出艺术风范的于健老师,业界中取得的成就使他先后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沧海印社理事等。
    谈到篆刻艺术,于健老师兴趣盎然,他首先梳理了中国篆刻的渊源:“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篆刻史其实类似于中国的文字史,自从有文字后就开始产生印章了,但印章不是为了文字而产生的。印章在我国古代的秦国以前就已经普及了,那时的印章只是为了实用,首先使用在车马上,用在给马身上烙印用的,指明是那里的、谁家的马,做为印记。要学篆刻就必须要学秦印、汉印和明清流派印,因为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三个高峰期。
    但是,印章如何欣赏呢?于健老师认为,“篆刻欣赏的三要素,首先是要看它的刀法,邓散木总结写出的一本书叫《篆刻学》,上边的篆刻有好多种,归纳起来,也就是两三种,一种是冲刀法,一种是切刀法,另外一个是综合起来冲切结合的刀法,还有一个如王镛老师的大写意篆刻,这些刀法和咱们欣赏毛笔字一样,每一刀都能显示出他的用刀功夫,以及他个人的综合修养,就像书法一样,一个点就能看出他的文化水平。另外,刻汉印还要注意到他们的双刀法。汉印是汉朝文化期的高峰象征,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大汉气象,直到现在人们所用的名章、政府用的公章等,都是用汉印刻成的,因为它比较大气,庄重,也代表着大汉文化,这是通过刀法显示出来的欣赏要点。另外,还要从篆法上去欣赏它们,比如说一方印里有字多字少等。篆书从甲骨文开始一直发展到小篆时期,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甲骨文时期是在先秦以前,到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到周朝的金文时期,这都属于大篆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之后才有了小篆,秦以前篆法非常多。春秋战国时期,多达16国以上,每一国都有自己的文字,特别是刻玺印时。欣赏篆刻就是要欣赏它的风格是否统一,是否用同样的篆法。比如说,在齐国的玺印篆法里植入一个小篆字,就不协调了。另外还有篆刻的章法、风格和布局,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欣赏的元素。
    再仔细一点地讲,就是在欣赏篆刻作品时就要从它的线条上去欣赏,线条是否流畅俊逸,每个字的结构是否相互穿插争让。如果一方篆印上面出现两个相同的字,就要学学王羲之写“之”字,虽多而形不同。其次看篆章中的章法,即每个字及字间的设计,要疏密有致,断连有度,字稳如山, 还有人为的留空,可上下左右对称留空。这样才能达到虚实兼顾、大红大白的效果。另外残边的断连也关系重大,一个好的篆章,残边留在何处,应该非常慎重的,一般的应在线条比较密的字出“留残”,形成视觉上空缺,让字有一种“呼吸自如”的感觉。再次看其刀法,是使用切刀还是冲刀,刀的起刀收刀交代的是否清楚,特别要注意的是,字的回锋用刀的处理,线条是否有力度,是否体现了线条的婉转多姿又斩钉截铁,是否绵如流水,刚似弯刀。

于健老师现场创作的作品。​盛 文 摄影。
    聆听完于健老师的篆刻欣赏,就进入了他的现场书法创作。翰墨饱蘸,走笔如龙,刹那间,唐代李郢所写的《早发》一诗中的佳句:“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就跃然于目,一幅湿漉漉书法摆在案上。紧接着,他再挥毫笔,几次濡墨,宋代王安石写的《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中的佳句:“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也成于书法,两幅墨字浑厚天然,势贯长虹。顿时,采访室内充满着墨香,采访活动也就此结束!
于健老师现场创作的作品。​盛 文 摄影。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19©许先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716号    京ICP备160145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