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先专稿】4月末的京都南城,在一派迷眼的花红中,点缀着些许绿芽,微风如梳,摇曳着如诗般的柳帘不停地律动着,春燕喃呢着希望,忙于塘的泽旁水畔。就是这样的一天上午,与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研究院画家刘知君先生相约在许先网画室,听他讲述懵懂童年时代对绘画的启蒙,感受他为追求艺术的一路艰辛,为他的付出曾几度唏嘘,更为他的成功欣喜点赞!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研究院画家刘知君。钟毅/摄影
刘知君生于山东菏泽,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结业于清华美院,从师张道兴。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研究院画家。他画山水、人物并兼备花鸟,作品风格追求传统,彰显古风流韵、迥得真趣。其作品曾入选建军85周年美展、永乐宫第二届国际美展、首届全国中国画展、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世纪风情全国画展》和《二十世纪中国画苑掇英》画集等等。一些佳作先后在“国际中国画展暨大赛”中获三等奖、山东省青年书画大赛获二等奖、《中国国花牡丹》法国巴黎文化节获二等奖和云南省商会主办绘画大赛中获一等奖。曾多次在国内举办个人展联展,有些作品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新加坡等地藏家收藏。
正在创作中的刘知君先生。钟毅/摄影
今天的成绩是昨天努力的结果。刘知君的少年成长之路确实充满着风雨,在苦苦的追求中并不知道前程几何。
那是一个春天,在放学回家的小道上,孩子们嬉戏着、追逐着,绽放着自由与快乐。只有一个小孩从未与他们为伍,独自边走边看一本小人书《岳飞传》。那好奇的神态,专注的神情,久久的高度聚焦于小小画页之上。与其说他被小人书里的故事吸引,倒不如说他在执迷于小人书中的图画。书中纤细变化的图画线条、五颜六色的视觉效果,以及人物的造型,准确地告诉他这就是审美的魅力,这就是祖国传统绘画的吸引。宛似春雨滋润禾苗,又如初笋萌生着希望,一种学习绘画的意识强烈萌生,在内心深处,在澎湃热血之中。他就是刘知君,一个仅凭爱好拿起画笔的孩子,从此对比着画册开始画画,后来他才知道那叫临摹……
“如果有了爱好,就不要轻易放弃。怯懦,可能后悔一辈子。”这些哲言说出刘知君久藏心底的话语。爱好产生执着,而执着决定着成长。在刘知君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执着与艰辛时常陪伴着他。他说:“爱上绘画的萌动期还是在几岁的时候,那时也不知道什么是国画,只是被小人书或者是挂历上的画面和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然后就用铅笔比照着画。在学校里,不管是数学课、物理课,还是在美术课堂上,或者在课间中,从来没有停止过画笔。虽然因此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多次批评,也吃尽了苦头,但对绘画的痴迷程度从未改变。”锐利的目光下,告诉了我们他从小的坚强和不可动摇的意志——只要是他认可,抑或是痴迷的追求,一旦置身其中,就别无选择,奋斗出业绩是他孜孜追求的最终目标!
就像风起于何处、雨聚于何方一样,在绘画的初始阶段,幼年的刘知君并不知道国画是什么,用材是什么,再加上那时的美术资料匮乏,要想买到一本想要的美术书籍是很困难的,直到20岁之后,他开始逐渐地接触社会,也结识不少喜欢绘画的朋友,广泛 的交流中,他知道了国画使用纸张叫宣纸,才知道画面效果是用水墨和国画染料在纸上的显现,开始感到被水墨交融出来的那种感觉是那么的美好,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强烈的刺激着他对艺术的渴望。于是,他说:“是绘画的好奇及乐趣吸引了我,使我如痴如醉,方一步步走向学习国画的殿堂,进入这个殿堂后才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但要求绘画的技巧,还要靠自身文化修养来支撑。”
谈起因学画而引起的故事,刘知君能说出好多好多,最让他不能释怀的还是买第一张宣纸。“从小都是用大白纸画画,后来接触到国画后才知道国画是用宣纸画的。但什么是宣纸,因从未见过并不知晓。后来打听到附近的一个市里有卖的,就毅然骑车一百多公里找到纸店,因为所带钱不够只能买一张纸回家。当时真想多买几张,好几毛钱一张,可大白纸才一两分钱一张啊!”他不情愿地离开了卖纸店,一路上还是兴奋地设计着这张纸怎么使用。回到家,他将宣纸裁成好多小小的方块,一遍一遍地试笔、练习、观察,尝试不同含墨量在宣纸上出现的变化程度和呈现出来的水墨效果,一次次的惊喜,一阵阵的兴奋,一股从未有过的好奇感、收获感挑逗着他好学的神经,膨胀的兴致搅动着周身的热血,刘知君又一次坚定了一生学画的意志,做好了为艺术而刻苦努力的准备!但是,父母并不认同他的所学是“正道”,他们的态度由原来的不支持、不反对,转变为反对,因为此时的刘知君已到了初中学习阶段,父母的疑虑怕影响其学业而考不上大学。后来,当刘知君报考美术院校时,父母才知道学习画画也能走入大学,才坦然释怀。从此,父母不再干涉他学习画画。如愿的选择在不温不火的希望中度过。突然一天,父亲告诉他为其请来一位美术老师,这是刘知君除美术课之外的第一个专业辅导老师,叫王金玉,懂色彩,懂素描,懂国画,老师耐心施教,所涉面广。由此而始,刘知君知道了国画是用什么材料绘制的,毛笔与水粉笔、排笔在使用上的区别。有了如意的家庭氛围,又有了专业美术老师的辅导,他如鱼得水,常常将兴奋与汗水同时挥洒在大白纸上,荷花、小鸟的小品画作在练习中日见“雏形”,他深深感受到水与墨的舞蹈节奏,并在这种节奏的延伸中享受着无尽的快乐,默默地在完美着心中久违的梦想。一张张“襁褓”中的涂鸦,虽笔韵未透纸背,但能笔笔到位、毫能达意,这已让刘知君自愉有加,乐不思寐。
画国画需要更多的宣纸,对于23岁的刘知君来说是一种非常奢侈的消费,他渴望着但从不敢向家长提出,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当时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一百多元钱,维持家中生活已是捉襟见肘了。令他匪夷所思的是,在一天的下午,父亲却突然抱着一刀宣纸走到他的面前,说:“我走路碰着一个纸店,见里边卖文房四宝,我问店主那个宣纸最好?店主向我推荐了这个,正好工资刚刚发给,就买了一刀,一共花了150元。”因为父亲不懂纸张,他认为,凡是店主说的价格最高的就是最好的。刘知君接过梦寐以求的宣纸,看着这位从不善于谈吐和表达的父亲,激动伴着惊奇呆呆地站在那里,一种莫名的感觉由心而生,一种真情令血液沸腾,一股泪水带着感激悄悄地涌入眼眶,他被父亲的品格深深打动,却一个谢字都未出口。父亲可以不舍得为自己买一件衣服,不舍得自己买一瓶好酒、一盒好烟,却舍得为儿子的爱好倾囊相助,可知道,那150元是父亲一个多月的工资呀,这个月全家的生活费怎么办?“感动让我对父亲有了重新的认识,在心里更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我从来没有家庭观念,但这次我真的在为全家本月生活费发愁。至今我都不知道那一个月是怎么过来的!”刘知君轻轻地说着,犹如昨天发生的故事,眼眶湿湿的。沐于父恩之下的他,又一次暗暗地坚定着自己的志向,将用坚强和执着实现自己的宏愿!
《寻 根》
天道酬勤不负人。刘知君经过刻苦的努力考入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完成绘画理论和系统学习之后,步入社会,进入了创作期。“积极从大自然里汲取精华,再结合一些传统的绘画技巧和学校老师讲授的绘画理论,探索一些绘画路子和语言以及自己创作的符号,多创作出一些好作品。”他表示。为了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刘知君奔走于大河山川,莽野草原,在自然的造化中二次启蒙心智,听雨品风,踏雪赏梅,采晨露之精彩,携暮色之金辉,点点滴滴,搜集并酝酿着艺术上的巨大收获。《寻根》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其画中一棵大树只见树根和它周围层叠着的红色落叶,他用大量的红颜色,想通过描写树与叶的关系,反映人世间生命的轮换和情义的最终归宿。冬日的厚积,春天的萌发,夏时的葳蕤,秋风中的飘零,经风雨的洗礼,曾经的昌茂都归织于一个精美的故事,叙说着一生的沧桑。那丽日下的莺歌,碧叶间的燕舞,啼鸣中的流莺,带着即将成熟的麦香,掠过树冠的一瞬,影印在那片片沧枯的老叶之上,成为历史,却记忆着幸福,坠于地上,而孕育着下一轮的希冀。当他跋涉在西南原始森林,为那里树木被砍伐而心有余悸时,便拿起了画笔,于是,一幅《思》的图画便创作出来。画中貌似黎族的一位老者,远眺前方,进入深深的沉思,背后一丝的晚辉穿叶避枝,尽情地洒在老人身上,近处参差不齐的树桩历历于目,满地的落叶卷着岁月残风,更衬托出老人的脸色凝重。曾几何时,郁郁葱葱的树木林涛如海,在湛蓝的天穹下显得肃穆、端庄、壮美,一丝静谧下的偶尔躁动笼罩着神秘,远方和近处的鸟们把这山林当做自己的王国,自由自在地在树桠间唱着歌,野生的陆地动物噪杂着寻找自己的早餐,瀑布悬垂在高高的峰腰,常年不间断地飘洒着,滋润着春花秋果,偶尔的鹿鸣伴着不知名的清香,随岚远去,那是蓬莱仙境般的景色,而今却成了满地落叶,硕大的树木只剩下残桩枚枚,人在追求富裕的同时,失去了美丽的家园,纠结与痛心,五味杂陈,茫然与惶恐,辣咸苦酸,怎么不让老人百思不解,感叹万般呢?
《思》
采访的画室内气氛凝重,大家还没有从刘知君讲述《思》的画意中解脱,主持人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一个让艺人关注的书画市场问题。
“当前艺术市场比较乱,但是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在需求大的市场时期,为了利益,也会鱼龙混杂,一些伪画家、伪书法家趁机捞利,而又不择手段。但是,这些行为最终不会被市场或者是收藏家认可的;另一发面,艺术家也要经过市场和收藏家的检验,这也是必要的市场检验行为。”刘知君肯定的说。他相信,在国家支持文化建设的政策下,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艺术市场一定会有一个繁荣发展的前景。他说:“中国画的发展,在国家的支持下,定会有一个广阔的天地,会走向国际市场。因为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画种,其他国家没有,像韩国、日本都是中国画的旁支。前几年,外国的画种冲击中国市场,那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很快就过去了。国人还是冷静了下来。”他告诉笔者,期待着咱中国画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上站的更稳、更高。
《流水感知音》
采访结束,刘知君笔蘸瀚墨,现场创作国画《流水感知音》,他解释道:“每位艺术家在一路辛苦中,都期待着能遇上知音,同时期待着伯乐出现,有共鸣。这幅画就是想通过这个主题来表现艺术家们的孤独和艰辛,他们喜欢创作出来的作品被大众接纳,希望被感知,获得大众的鼓掌。”一番动情的心语,道出了他一路水墨人生中的风雨兼程,愿刘知君先生在未来的艺术大道上顺行达志,让中国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辉映东方,扬传中外!
《呼 唤》
《晨 牧》
《草原吉日》
《光浮紫翠》
《空山新雨后》
《岚不厌高》
《帆影落空江》
《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