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八届,第九届主席团委员。
【
许先专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习近平主席在这里,再次强调用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历史证明,中华传统文化是支撑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延续,凝聚着“天下大同”的根本所在。那么,艺术家罗杨是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之“根”以及当今书法界的现状的?二者之间是否有着怎样的关联?且听罗杨讲述自己的见解。
中华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承载着中国人的信仰
对于传统文化,罗杨从我国源头的农耕时代开讲。
他以为,我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大国,有着至少五千年甚至七千年的农耕历史,我们所有的文化都源自农耕文化,这是我们的根基,不能丢掉。然而,现实令人沮丧,我们痛心地看到发展中的拆城市、拆城墙、拆建筑(包括古建筑),继而看到的是拆自然村落。2002年国家公布的自然村是360万个,到2012年还剩下272个,10年减少了90万个,一年是9万个。当我们文化工作者还没来及勘探,还没了解这些村落的时候,它们已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被夷为平地,其中,不排除有很多具有民间文化价值的古落村庄。
民间文化,现在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民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于世世代代所传承的民族基因和文化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根与魂。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可以分为两条线或者说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大传统,一个是小传统。大传统就像我们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诸子百家、楚辞汉赋、明清小说等等,是由官方主导的、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文化精华,这是大传统;另一种就是小传统,小传统主要以民间口头传承为主,传承的形式如儿歌、戏曲表演、传说等等,这些已经融入到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在我们传统社会中,农村穷家孩子没钱上学,很多目不识丁,甚至连自己的学名都没有,叫狗蛋、柱子、栓子、二蛋等等。但是,他们从懂事时候起,就知道尊老爱幼,就知道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崇拜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信仰忠勇双全的关云长,在国家危难时,他们能挺身而出,为国捐躯,能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们不懂苟且,也不知远方还有诗,但他们知道有国才有家,知道尊上爱下,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些道德观、价值观、知识文化从哪里来?就是从爷爷奶奶耳濡目染、言谈举止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像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人生修养,像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一种人生的追求,像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种家国情怀,他们骨子里能辨别出什么是大是大非,大恩大爱,大仁大义,大奸大雄,这些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信仰就像基因一样,一代代地在中国人身上流淌着,铭记在心里,传承在行动上,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抗战老兵亲述:中华文化基因奠定了国人的坚强品格
说到这里,罗杨感慨有加。他接着说,为了配合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要采访一位抗战老兵口述史,便来到山东沂蒙山区请一位75岁的老汉讲他参加抗日的事例。
1945年抗战进入到后期,村里来了几个八路军干部开会,由于叛徒告密很快被日军包围,日军点燃了柴垛,架好了机枪,将全村人集合起来挨个询问八路军藏在什么地方,守口如瓶的村民接连遭日军枪杀,但日军始终不得结果,于是便拿着水果糖引诱孩子们回答,我们的孩子们没一个说出真相。讲到这里,罗杨抬高了声音,他当时惊奇地问老汉:“你们不怕死?”老汉轻松地回答:“怕,当时我就尿裤子了。但是,那也不能说出八路军藏身地点,说出来那就是汉奸行为,汉奸的子孙万代不能进祠堂,不能入祖坟,这些连我们的孩子都知道!”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培育出的品格与精神,它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古村落里,埋在我们村民的心中,就像基因一样融于国人的血液中,并成为文化在村子里默默传承着,就像一个家族要敬畏自己的先人一样。“当你不知道从哪里来时,你就不知道往哪里去,当你不了解自己的历史时,你就无法面向自己的未来。历史的车轮可以碾碎我们如梭的岁月,但不能碾碎我们心灵中回归故乡的路。所以,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永远不能丢,必须世代传承!”罗杨愈加感动地说着!
“法”字定义了书法之“魂”
无疑,优秀传统文化是大中华统一的根。那么,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在当今传承中的位置和当下的境况又是怎样?
书法家罗杨认为,当今,有人说我国的国粹文化书法是简单的形式艺术,甚至还把书法简单的概括为抽象艺术。实际上书法可以说是形象中的抽象,可以引起人们抽象的想象,同时它又是抽象的形象表述,可以使人产生形象的联想。因为,我们的书法是从汉字而来,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我们汉字有象形这样一种基因。所以,书法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又升华为一种艺术的审美功能。因此,罗杨给书法定义是:“必须按照古人所规定的方法,用毛笔在宣纸上所书写的、具有审美趣味的汉字。”他强调说,目前的书法界很热闹,网络上很多文章敢于直面抨击那些伪书法家的字,实际上就是山寨书法,比如用脚写、用头发写等等,就是没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这些人脱离了书法写作的要素,丢失了书法传承的“灵魂”,甚至敢于改变汉字形态,“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书法,因为书法是一种传统艺术,是我们三大国粹之一(即中医、京剧、书法),都是其它民族、国家没有的,是必须按照古人的方法书写的才能叫书法。“书法”二字中为什么有个“法”字?这个“法”字就给你定义了,不是美术字,因为它缺少文化传承,缺少古人所规定的这种法度,缺乏书法中的“魂”。罗杨高度赞扬王羲之是我们行书的高峰,颜、柳、欧、赵都是唐代楷书的高峰,而且是后人永远不能超越的高峰。
支持全面继承,反对违背传统的刻意“创新”
谈到书法的创新,罗杨一语惊人。他并不赞成传统书法的创新,甚至认为书法就不应该创新,创新就是书法的死亡,只能是全面继承。当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应是书法家在一个时代中彰显于线条中的自然流露。现代人写颜体字,书法者一看就知道是跟谁学的,并从中知晓是现代人写的。因为,古人的气息虽融于当今的书法中,但它们的时代风貌不一样,能看到我们这个时代自然流露出的社会特质和气势,如果要对书法这种传统艺术刻意的创新,就像我们现在的京剧,加入声、光、电,再加上舞台效果,完全违背了传统艺术的规律。中国的京剧就是一桌一椅,台上一个人就能感觉出千军万马的阵势,所谓“台上只凭一张口,但见满台风雷吼”,我们中国就是这种精神,这叫“写意”,就是不需要像美国大片一样,实景拍摄。书法也是这样,是一种意象,如果你刻意的用西方的理论来解读中国的书法,那是绝对错误的。“总的来讲,我们的当代书法还缺少力透纸背的经典力作,缺少振聋发聩的精彩华章,缺少那种旗帜性的大师级人物,而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文化的断代,文化土壤的流失。现在很多写书法的人,他们没有传统功底,比如说他没有读过《三字经》,没有读过《百家姓》,不能将唐诗宋词熟稔于心,如果书法离开了文化的含量,甚至文化的传承,就不能称为完整的书法大家。传统文化是书法的魂,我们要守住,不能刻意去应和所谓的书法‘创新’!”
要想成书法家先做文学家
当今的书法界鱼龙混杂,技法参差不齐,“繁荣”的背后让人感概良多。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罗杨认为,首先书法家要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写出的书法作品应具备诗词的意境、美术的构图、舞蹈的旋律、音乐的节奏,还要含有哲理的思辩。目前,我们的书法比较偏重艺术功能,实用功能已经被键盘所取代。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如果张挂一幅书法作品,也有诸多讲究,写什么样的内容很重要,俗一点的可写大展宏图,雅一点的可写厚德载物,还可写我们的唐诗宋词,但绝不能写一个让人看着不舒服的字样。为什么我们在杭州的岳庙里看到“还我山河”就心潮澎湃,就激动不已,那是因为当看到“还我山河”四字时心里就想到了岳飞将军,浮现出他为国捐躯的气节和对中华民族江山统一的豪迈气概。所以,优秀的书法,不仅能够给人以审美和愉悦,还能拨动人的心弦,能产生一种思想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说,我们的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魅力无穷,在几千年中华历史的长河中,虽曾有过翻天覆地,群雄割据,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但最终必是大统。因为,中华民族具备的文化精神是同一的,这种精神,虽经千载沧桑仍熠熠生辉,尽管在现代文明的嘈杂与喧嚣中独守“净土”,却从未被后人遗忘。它传承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它使人励志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它告诫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授人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一代又一代人敬服、敬畏,这种敬畏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以个体的自觉行为维护着国家和民族的总体利益,展现着它的魅力和洗刷不掉的文化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