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山麓:探讨中西艺术融合 追求笔墨不拘一格

时间:原创专稿

 
    【许先专稿】东西方艺术融合是个老话题,有报道显示可追述到400多年前。今天,在许先网与画家郑山麓先生探讨的还是东西方艺术融合问题。
    郑山麓先生出生于1956年,自幼受其父亲影响酷爱绘画,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现为国家民族画院副院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西藏高山文化发展基金会高级艺术顾问、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市场惠风书画院副院长。他先后赴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瑞士、日本、美国、马来西亚、苏格兰、西班牙、希腊进行考察及艺术交流,并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办个展。1999年底,应美国中国艺术学会的邀请,又赴美国洛杉矶举办展览,洛杉矶郡行政长官授予郑山麓荣誉艺术家及荣誉状。

《古都揽胜》 1000x200cm
    郑山麓先生对东西方传统和现代诸多流派均有研究和借鉴,其擅长水墨山水、人物画,作品大气磅礴又灵空飘逸,气韵生动。
    在中西艺术融合问题的探讨中,我们知道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时期应是1581年(明·万历年间)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来我国开始。中国学者姜绍书有一段精彩评论:“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其端严媚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至此,中国和欧洲美术的交流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曾一度反响热烈,但只对吴彬、龚贤、曾鲸等少数画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以董其昌为首的画坛主流对此则视若不见,一切很快又趋于平静。

《南囿秋风》 1000x200cm
    那么,在今天,中西方艺术融合又该怎么理解呢?
    郑山麓先生认为:中西方绘画相结合,在当代应是必然趋势。中国绘画有它独特的绘画语言,叫做笔墨,笔墨的本身我认为是现代的一个代言词,强调我们的载体。但从古代即宋以前的绘画,从中发现也曾使用了很多丰富的色彩,与油画的鲜艳度不差伯仲。在现代社会里,艺术具有互通性,国外好的东西应该拿过来,为我所用,相对我们的绘画,西画有很多很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如果把这些手法运用的好,定会提升我们本土绘画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突破。真正的突破不是一个盲目的突破,而是有好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去完善它。但是,又不能把我们自己本身的这种绘画语言丢失,这样才能增添我们绘画语言的凝聚。因此,将西画技法融入中国画内是个好事,我们应该去提倡,但不能丢掉技法中的“根”。
    郑山麓先生对中西方绘画融合上的看法与国画大师徐悲鸿不约而同。徐悲鸿在他的《中国画改良论》中,对中西方的审美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形成了自己对中国艺术改良理论,他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在徐悲鸿的眼里,西方的艺术可以补充东方艺术的不足和存在的瑕疵,是可以改良但不能代替。

居庸雄关》1000x200cm
    谈到尝试中西艺术结合在创作上的具体体现时,郑山麓先生说:实际上这几年在我的创作中一直在尝试着融合创新。因为我在初学绘画的时候所接触到的全是西方绘画的基础训练方法,比如说画素描、色彩、水彩、水粉到油画等,而且在小的时候的确也很喜欢色彩,对中国画还不是特别感兴趣,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丰富,还有对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逐渐地喜欢上本土的绘画方式。但总觉着这种绘画方式缺少些什么,比如说,我们很少强调光影,总是在黑白里寻找笔墨关系。我们在生活中写生、观察周边的这种景色时,你会发现它的颜色变化是非常丰富的。现实中有很多非常漂亮的色彩,这种色彩往往显示出一种画面感。今年8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既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重大历史题材展,在这个展览中,好多作品应该说吸收了一些西方绘画的技巧,包括一些表现方法,有的运用水彩画、水粉画的方法来表现物象主题。在绘画材料上,西方染料有覆盖性,中国绘画材料也有覆盖性,可视具体情况选用一些矿物质材料进行修饰,还可利用西方颜色讲究冷暖变化的造型手段塑造人物和场景。在创作的《南囿秋风》、《居庸雄关》等大型美术作品里,基本上都运用了很多这种手段去表现它。但要仔细看,这种基本的用笔法还是以水墨为主,还是保留着我们中国绘画的这种传统语言。但在整个色调的运用上,强化了这种颜色在绘画里边的表现力。《香山秋韵》这张作品,它表现的是北京香山公园的秋天,用了大量的红色和黄色,突出了画面中主题的季节性,也显示了画中采用西方色彩的表现手法。

《香山秋韵》 1000x200cm
    “中国的这种笔墨形式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地域的文化表现方法。用笔和墨应用到宣纸上,这种表现形式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方法。欧洲绘画它强调色彩,除了油彩,也采用了其它材料的应用。”郑山麓先生说,如坦培拉就是用蛋清调色去绘制,我认为色彩类只是他们观察事物、绘画的一种方法,或者是一种直接的默写。但是,我们中国绘画就不一样了,是用毛笔和墨加上水在宣纸上直接绘画,有时是偶然出的效果。其实在宋以前应该说中国绘画大部分作品还是强调了颜色。除了画人物的梁楷,梁楷用笔狂野不羁,以简笔画著称,他喜欢使用一些纯的水墨,但更多人在绘画中基本都在大量使用色彩。

《甲谐舞吉祥》
    郑山麓先生认为,在绘画中,应该是先有了书法,再有了绘画。因为在古代,画家首先应是一个书法家,书法写好后再开始学画。而现在都是在学画的过程中补练书法。在宋以前画家圈子里,平民百姓应该是无缘接触艺术类,都是官宦阶层。因为,当时一个人如若从书法再到绘画的程度,一般就入朝为官了。这点与西方画家区别很大,西方画家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家庭背景都不富裕,而是为了谋生到一些工作室和画室去学画,然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教堂教皇赞赏后,便可在教堂内画一些宗教故事,也主要就是画壁画。所以,他们的大部分作品是以壁画为主,从文艺复兴后,画家们逐渐开始独立地搞些创作,包括最穷困的画家梵高,他最后穷困而死,很少画家能成为宫廷画家。我们中国画家们就不同了,在古代,书画家们一般出生在官宦家庭,起码也是个富裕家庭才有条件从小培养孩子写毛笔字,而书法是走入仕途的前提条件。
    在技法上,我国古代书法家们与国外画家们相比差异很大,在于中国绘画的早期材料上,比如说毛笔、绢,这样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一种绘画方式和绘画语言;欧洲的画家从画壁画转到画布上,逐渐形成了他们的绘画语言和方式,后来转成油彩,有防水防腐的功能,达芬奇就是不断尝试使用各种颜料。我们的水墨,由于纸的不断改进,再加上独特的装裱方式,变成了一个竖轴可以储存起来,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绘画方式。可以看到,中国画的画法完全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方式,并通过几千年的不断完善,和封闭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绘画语言。我们现在很多艺术家到海外去,无形中他们会丢失很多本源的东西。
    作为画家应该是去画什么,而不是如何去画,最主要的是形成自己的风格。
    郑山麓先生说:“对于一个人的艺术风格,应该是在不断的创作中、不断地在完成自己创作的形式上,慢慢形成自己的习惯和特色。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若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是唯一的途径。”郑山麓先生感悟道。

《黄山松云图》 138X68CM
    具体说画家画什么,如何画?郑山麓先生认为:单从绘画技法上讲,对线条的把握,对色块的铺设,对笔墨上的运用,这些都可以说比较容易。线条也好,墨块也罢,这都是最基本要掌握的技能。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和一个主题作品,那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个线条与墨块,没有任何价值。所以说画家面临的问题就是要选择画什么,题材上的选择,这是属于画家的责任问题。还有一种是对社会的责任,就是要观察生活,去了解社会,创作出社会正能量题材的绘画,还有就是对历史的一种文化传承。
    这几年我一直在寻找的是一种文化传承,比如我去画西藏的题材,去画北京历史题材,或者挖掘北京历史文化消失的周边风光,这些大的题材一定要抓住,通过我的绘画,把我们生活在这里几十年的文化积累和记忆碎片有绘画完美的组合起来,给历史留下一点痕迹,这就是我所要画的目标,也是一个画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当别人没有来过这个地方,又想了解这里的历史,就可以从这些作品里找到,或者能在画中看到从前的某些地貌,这应该是我们一种追求和一种历史责任。”近六年多的时间,一直在作北京历史风光景物的挖掘工作。再做这些绘画的时候,也同时对笔墨用这种方式得到提高和发展,能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进去,那才有一种成就感,每当这时心里极其欣慰!”

《春融祗待乾坤醉》 242X124CM
    郑山麓先生画人物画,画老北京的历史更迭场景,他也画花鸟画,他是绘画界的多面手。
    “作为画家,不要把自己框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应该掌握多个物象的表现技法。画花鸟画,以花鸟为主题,也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内容。
    这和西方油画家有同工之妙,油画中包含着肖像、风景、景物三大块,中国画有山水、人物、花鸟,但中国画里科目分的更细化,比如写意、重彩等等,给人感觉的好像这么多的画种,或者说这么多的题材。”郑山麓先生对中西绘画有着很清晰的认知。这说明西方画家没有将自己固定在某一个方面。中国的老祖宗把很复杂的绘画简单化了,分了好多类,做成“画谱”,当人学会这个“画谱”以后,迅速的就可以成为一个画家,在社会上就能卖画养生了。这是老祖宗的聪明的地方,但正是这种聪明将后人变懒了。
    虽然国画分类太多,但我觉得有能力、有时间的时候,还是全练习一遍为好,在今后的创作作品中,就会慢慢的融成一种方法,或者适合你的方法。比如作品为《南囿秋风》,表现的就是北京过去的南苑。南苑当时是皇家的狩猎场,到晚清时变成了一个练兵场,要表现这个题材的时候,我们在遵守着狩猎场时的记载。因为,京城南边原来是一片沼泽地,或者叫做湿地,因为它是经过永定河多少年的冲刷出来的北京城。因此,京城南郊长满了芦苇和大量的灌木丛,地势较平缓,用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来表现难度就大,所以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就大量使用了颜色,也有直接用颜色画。由于内容包含比较丰富,涉及到花鸟,走兽等,这就需要作者要掌握多种表现手法去完成,所以这幅画诞生后,得到业界中好多人的好评。

《晨曲》 138X68CM
    《雪域风情》一图是郑山麓先生在许先网画室内创作的、反映西藏牧民生活的作品。可以看出,一群牤牛顶风冒雪,在雪地里步履蹒跚,虽不见牧人长鞭,却听到口哨声声,深深的白雪覆盖着高原,没于牛的下肢,牛毛长长的拖在地上,划出条条雪痕;远处的山色在雪霁后峥嵘绵延,一派原驰蜡象。

郑山麓先生现场创作的《雪域风情》
    眼见郑山麓先生用墨狂放不羁,随心所欲,勾涂结合,不拘一格,也许这就是他的绘画风格,是他多年追求的境界!

《山野之春》 44X48Cm

《山乡晚炊图》 97X90CM

《秋之印象》 44X48CM

《秋韵》 68X68CM

《秋 林》44X48CM

《鸟 语》 68X68CM

《恋香图》 68X68CM

《静谷秋声》 44X48CM

《黄山西海朝晖》 48X44CM

《春风袭来》 44X48CM
  《春江静泊》 44X48CM

《春 涧》 44X48CM

《初夏阵雪》193x180cm

《寂静的山寨》178X98CM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19©许先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716号    京ICP备160145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