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佳宏:师古革新 终得“心源”

时间:原创专稿

迟佳宏先生  张钦云 摄影
  【许先专稿】初识山水画家迟佳宏是在许先网的画室,他带着一副眼镜,在接受主持人刘小书小姐的提问时总是微笑着回答,彬彬有礼,便知他腹有诗书。说到画事,他口若悬河,如数家珍般的谈论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及心性要随自然。
  采访中得知,迟佳宏1966年出生于云南,祖籍山东。现为禅宗画院院长、国防书画院副院长、人民大学画院禅画工作室导师、四观书院特聘教授。师从王文芳、龙瑞、范阳等。他先后就读于北京画院研修生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课程班、中国画研究院龙瑞艺术工作室、国家画院龙瑞院长课题班、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兰亭班。作品《驮秋》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5周年山东展区,作品《纤云度林越》入选中国画大展,作品《圣地哈达铺》入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作品《群仙相聚在云间》获水墨张家界中国画大展优秀奖,作品《巴蜀五月》入选第三届中国画大展,作品《彝乡闻天》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作品展优秀奖,作品《杨树林的传说》获红色记忆“铁的新四军”全国画展优秀奖,作品《家园》入选首届八大山人全国画展。(已完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所有条件)。作品曾发表在《美术》、《国画家》、《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画典藏》、《艺术人生》等多家专业刊物。出版有《迟佳宏写意山水》、《迟佳宏写意山水作品》、《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 《中国名人堂迟佳宏画集》、《中国美术家大系 迟佳宏》等个人画集。
  一般的山水画家起步时都从传统临摹画帖开始。但迟佳宏并没有按部就班,他开始便在北京画院王文芳等老师的门下学习,老师鼓励他“把画室搬到野外去”,他便走出教室,步入大自然写生,再回过头来研究近代、当代的山水绘画大师的作品特点,知道了陆俨少的风格脉络是从石涛来的,石涛从于沈周,沈周师于王蒙。因此,迟佳宏就来个“弯道超车”,直接学习元代四家之一的王蒙。然后对清朝诸位名家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受到很大触动,最欣慰的是心里有了明显的绘画方向感。
  迟佳宏之所以研究元代四家,是因为元朝统一中国后,一些高人隐居山林,专攻技艺,造就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山水画家。他们以书入手,常把书法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塑造的古意意境很充分,同时也创造出好多中国画本身的表现手法。如王蒙的牛毛皴、披麻皴、折带皴等。迟佳宏在学习中不断地去揣摩他们绘画中的气息和气脉,并将这种文脉继承下来。所以说,迟佳宏的老师告诉他们的“正本清源”,就是要知道书法在绘画里的重要程度。“如果一个中国画家,他不懂中国的书法,他就不能成为画家。因为书法和绘画是一个统一的结合体,中国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线条是有质量的,在熟练的基础上,它会与你在心灵上发生共鸣,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书卷气,从而使你的作品润味十足,美不胜收!”迟佳宏如是说。
  师古是为了与古人“对话”,创作作品是为了延续传统。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有句话:用最大的勇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再打出来。迟佳宏理解这句话的意识,就是让我们学习掌握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功底打好,让我们的作品具有一种书卷气、一种文气、一种正气,是一种真正的中国画。“我希望观众在评价我的作品时,能说这是纯正的中国画。再一个就是这幅画有书卷气,挺文气的。就等于说,我的画作将古人的这种信息记录下来,有我很多心性的东西在里边,传统的血脉我没断,我渴望大家对我的作品有这么一个评价,并在为此而努力着。”对于“外师造化”,迟佳宏有自己的理解,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当他每次走到真实的山水当中,他会默不作声地、自然而然地陷入沉思,以往的临帖、名家的笔法在他心中酝酿着,反复咀嚼古人留下的绘画“符号”,去努力发现现实中的创意,从而实现他大胆的取舍,从纷乱的眼前景物中摘取所要的精华,将自己的所学、心性融于其中。他说:“我理解的心源,就是心性,也可以说是你的修养和涵养。当你想画一幅作品的时候,无处不体现你心性的地方,这就要看你平常的修行、涵养和读书程度,以及你对社会的理解,或者触及到你和朋友们的交往,这个心性也可说是‘心源’,可能全部在你的作品里体现出来,别人是模仿不出来的,这就是画作中的意境,这就是我对‘心源’的解释。”迟佳宏阐述着他的“画道”。
  俗话说,画品如人品。迟佳宏平时注重人品的修养和修行,他要求自己从不去评论人家的品行,他认为,往往经常评价别人人品的人,他自己的人品本身就有问题。书画和人品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令他思考了好多年。比如说一个人非常有绘画天赋,画的东西也非常有感觉,笔墨、造型均好。但是,他表现的是什么,这很重要,如果你所表现的对社会产生不良的效果,那么,这个人的修养就不好。
  迟佳宏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曾经和位画家一起去参加活动,这个画家绘画天赋非常的好,画面非常灵动,笔墨也很好,他让迟佳宏评价一下他画的画,迟佳宏却发现其中有一幅画画的非常的露,表现的是人的一种很私密的东西。于是问他:“你家是儿子还是女儿?他说是女儿。我又问他,这幅画你让女儿看了吗?他满眼迷茫,不予回答。我说,既然如此,你怎么能拿出来让观众看呢?别人看到后是什么感觉?你考虑过吗?我劝你最好把这幅作品拿下来。”这个事最能看出一个画家的修养,也可说是作品即人品的最好诠释。
  迟佳宏是一位追求宗教感的山水画家,他本身就是一位在家的佛家弟子。其实中国的绘画与“儒、释、道”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儒家文化就是孔孟之道,它主要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你怎么去做人;道家是以老子的思想为基础,讲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大自然为我们带来如此多的美好东西,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比如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水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它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任意使用,滋润万物,但它从来不与任何东西抗争,默默地走到最底下汇成长江大河。道家思想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和想象的空间;佛家思想主张今世来生,它不仅启蒙人们的今天,还规范着来世,教育你一辈子要善良,要做好事。佛家是个大智慧,让人心里很平静,告诉人们,平日里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去争,因为一点小利去贪,这些都会因果报应,并告诉你做一个最善良的人,就会上升到天堂。所以说,它是一个大智慧,一个大境界。因此,在我们山水绘画中,融合着“儒、释、道”的思想。画水,绵绵如情,画山,峰与皴合,皴自峰生。胸有世界,心装乾坤,意境融于笔墨,是继承,也是传承。
  迟佳宏的作品大气恢弘,他讲究四季用墨技巧有别。他笔下的早景千山欲晓,雾霭微妙。画晚景金乌衔山,帆驶江渚。画春景则雾锁远黛,近山青碧欲染。画夏景古木蔽日,柳低穿燕。故此画技,引起艺界瞩目,专家点评一片:
  崔子范(原北京画院院长):佳宏的画气格雅静,注重功力与内涵又有独创,从生活中得来的感受表现得很好,很难得,也非常注意中国画的本质。
  何扬:在众多的乔木灌木参天敝日的下面是体现大地生命的草卉,在草卉地凹的地方闪着远山渗来的池水,它无所争却滋润了大地,佳宏的画中有的就给我这种感觉,佳宏也许就是在万片叶片下闪烁着清光的池水。
  满维起(中国美术创作院院长):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个班里,佳宏的画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一幅作品总能画到极致,笔墨功夫很深,跟国内的大画家比较也毫不逊色。
  龙瑞(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佳宏这个人长得就敦厚,所以画的画也厚实,气也很足,笔墨也不错。佳宏的画苍润浑厚,气象高雅,笔墨设色也很好,局部交待地明确,用笔凝重,中侧锋结合有序,有文脉相承的自己的笔墨语言,整个画面的线条都是写出来的,很难的,朝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就是中国画的正确大道。
  范扬(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创研室主任):佳宏少有大志,精研丹青,与山水画一道,多所临习,体会尤深。观之山川起胸中之逸兴,造化心源,融于笔端。观其作品,山岭逶迤云涌丘壑,千笔万点苍茫滋润。开卷之际,清风扑面,笔墨纵横生气勃勃,余与佳宏亦师亦友,佳宏有此成绩予以喜欢。
  佳宏的画,我认为是很不错的,能够在现在这个纷繁的时代沉下心来,对中国画的本源作一些研究,在研究中又不失掉自己的内涵和观点,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画法,这就是很不简单了。所谓古人讲,在混沌中掘出光明,那么在混乱处能立定精神,这个精神恰恰又是中国画的精髓部分,我认为佳宏走的就是一条正道、阳光大道,走下去必将达到艺术的高峰。他笔墨的灵性类似于石涛,他又比较浑厚,又有一点石溪的感觉,应该说他的作品在二石之间,并得其精髓。这就是我说得佳宏,他会越画越好。
  孙克(中国美协艺委会秘书长,著名美术评论家):佳宏的画功底很深,画的也很认真,走了一条正宗的中国山水画传统之路,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前途一片光明。
  王鲁湘(著名美术评论家):佳宏的画整体感很好,厚实,看你的某些画像是坐在飞机上,而飞机又是在歪的过程中穿越山谷的感觉,这样能形成一种动势,很有趣味。
现场创作的扇面图。
  笔者在迟佳宏的画里,能见其仙气缭绕,祥瑞依稀,行线迟速缓急,翼翼衿衿,顾盼机敏。画中大山、巨川、僻地、荒村,凡为庙、树、石、屋、舍、庭、院、廊,俱皆依水隐山,有灵动之仙气。他现场创作的《山水清音祥瑞之地》扇面,远山厚重,佛云漫漫,几位仙人隐约从曼妙处走来,端庄秀雅,亦真亦幻。其画法古朴苍劲,有先人之遗韵,更有新意,可谓终得“心源”之大成,难怪他手下的山水能听清音,祥瑞可见福地是也!
作品展示

《潺潺夕照满江湄》 68x136

《溪山秋色》123x180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19©许先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716号    京ICP备160145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