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山:草书有法度 创新有难度

时间:原创专稿

  【许先专稿】唐朝张怀瓘说:“(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张坤山先生说:“书法创新就是说要有别于古人,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去创新。草书创新现在看难度比较大,不光是草书,篆、隶、楷、行书这几种书体创新都很难。从草书的角度上看,难度更大。因为草书的章法到王羲之以后已经到了顶峰,传统文化一旦到达顶峰就不可能逾越了。”
  不难看出,唐人张怀瓘谈的是草书之韵势,张坤山先生谈的则是对草书在今天的创新认知。于是,我们日前就书法、尤其是草书的演变、发展等当今书画界关心的问题采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坤山先生。
 张坤山先生在采访中。
  张坤山先生于1952年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是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他自1990年以来连任第三、四、五、六、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系中国书协鉴定维权委员会副主任和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兼书法艺委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院艺委会委员,海军美术书法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张坤山先生的书法创作五体兼备,格调高雅且有古风,并自成一体。因此,他的作品曾数百次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及中国书协主办的一系列国家级权威性大展和大型国际书法展览,十余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得金奖,多次担任全国全军展览评委和监委,以及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和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发表书论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种。许多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全国政协礼堂、军委大楼、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1999年他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百杰书法家”,2003年被书法导报评选为“首届当代最佳书法家”,2008年被媒体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书坛30位杰出人物”,2009年被人民日报授予“共和国文化建设功勋宝鼎”,2009年、2011年分别受到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表彰,2012年应中共中央办公厅邀请出席元宵晚会,受到国家领导的接见,2012年—2015年被媒体连续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书法家。
  无疑,张坤山先生是艺术界的书法大家,在草书作品创作中走龙飞凤,潇洒俊逸,并且悬腕运力纵毫天成,出之有道,皆为遵循古人之章法。但是,书画界有很多人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会对草书在书写规范方面把握不准。因此,我们还是从草书书法的基本态说起。
  书法有五种书体,即篆、隶、楷、行、草,草书是其中一种书体。草书源于汉代的张芝,又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章草,一种草书,另一种是狂草。章草代表人应该是汉代的张芝,他是一位草书的创造者和发明者。之后,到了东晋王羲之又把汉代张芝的章草演变为草书,延续到唐代后,又出现了两个狂草大家,一个是张旭,另一个是怀素。草书不是写的潦“草”就叫草书,张坤山先生说:“每一种书法都有其规范性,讲到规范性就得讲它的法度。为什么平常写字与书法不一样呢,就是书法有遵循的法度,法度就是用笔的方法,有规划性的布局结构方法。我们从小培养小孩写书法,就是首先要学好法度。”草书看似杂乱无度,随心任性,笔墨飞扬,字构错综复杂,让人不易辨认,似乎天文临凡一般。但张坤山先生并不这么想,他认真地告诉我们,所谓草书不是草率的书写就是草书,它是有“草法”的,甚至它里边有着严谨的法度,他认为,草书的法度比其它书体的法度还要严谨。因此说,草书的写法是很规范的,它不是随意所施,是有严格区别的。如果有人不按章法去写,那就不能算其为草书。
  张坤山先生对草书所遵循的章法举了个例子,他说:“民国时期的于右任先生,他曾经有一个设想,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她把草书字规范化了,叫《于右任标准草书》,他编这个草书标准的目的有三点:易识、美丽、通俗易懂。大家都知道楷书是怎么写的,它有统一体,在报刊上和教科书中都能看到。但草书从远古走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写法。于右任老先生为推广草书,普及草书,他花了几十年的功夫研究了草书标准化的问题。由此可见,草书是有严格的法度,是有标准的,是有规范的。”张坤山先生讲述的“书理”,强调了草书有法、有章可循,只有书写时用笔遵章,字体写出来后就显得流畅飘逸、臻会美之方、爽绝伦之妙,才能感到草书线条的魅力所在,才能塑造出一种书法独特的美妙境界。
  “草书的这种规则,在我们今天的大型书法展览中一直在传承遵守着。”张坤山先生兴奋地说,目前国家级或省市级的书法展览,在入展评判草书的时候,除了看书法的布局、章法、书写水平以外,还要仔细审查作品内的草法对与错。如果一张纸上写了200个字,只有一个字在草法上不准确,这个作品就可能被淘汰,从而失去入选展览的机会。因此,草书的规范性要求还是相当严格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确实,在草书方面有些人存在着误解。“有些人认为,行书的草写就是草书,其实是两回事。行书是行书,草书是草书。有人常常形容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楷书就如人在站着一样,行书像人在走路一样,草书像人在奔跑一样,这样形容是可以的。但草书绝对不是在行书基础上的快写或减写。草书诞生于行书之前,草书是在汉代形成的,行书是在晋代。所以说,不能一概说草书就是行书的草写或者快写,这样描述不太准确,我们还要加强它的规范性。”张坤山先生铮铮地说。
  这是个变革奋进的时代,有些人将与时俱进用在了草书上,草书作为一个书体怎么创新呢?
  张坤山先生如此定义:草书创新就是说其作品风格必须有别于古人,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去创新。草书的创新现在看来难度比较大,不光是草书,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法创新都很难。单从草书的角度上看,难度更大。因为草书的草法到王羲之以后已经到了顶峰,传统文化到达顶峰后是不可逾越的。还比如唐诗宋词,它代表着中国诗词的最高境界,是一个文化高峰,它是不可以逾越的。草书到王羲之之后就已经形成高峰了,如果我们再去超越这个高峰难度可想而知。草书如果说要创新,就不应该在字形上的创新或者是在法度上的创新,可在笔墨语言上、要在它的章法布局上、用笔用墨上去考虑创新,去实践创新,应该说随着实践的推移,创新还是可以的,超越比较难。
  在一幅草书上,字划的连和断造就了草书的审美。张坤山先生说,这是一个人的书写习惯,有的书法家可能字字相连,或者说连的比较多,有的书法家写草书每个字都是独立的。比如,王羲之的草书代表帖是《十七帖》,这是最好的王羲之的草书范本,这个帖子上是字字独立没有任何的连接。但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写的草书《中秋帖》里就是连笔。又比如当代的草圣林散之写草书是有连有断,于右任的字基本上是不连的,是独立的。断和连并不是写草书的要求,而是书法家的书写习惯,断与连也是一种辨证关系,书法上也讲究辨证关系,如大与小、强与弱、擒与纵、奇与正、断与连这些都是辨证关系。张坤山先生说道:“一幅作品里,如果写的精彩的话,字与字之间有断有连最好,在丰富这幅作品的同时,也展示着作品的质量,增加了书法的艺术效果。我想强调的是,这里的连是气息相连,尤其是草书,它讲究气息。它与楷书不一样,因为楷书字字是独立。草书中的笔画中断,它有特殊的意义,笔断意连,虽然线条断了,其意识是连的,有一个上承下启、上下呼应的关系。书法中的断与连是一对辨证关系,而不是一种要求和一种规则,是一个人对传统碑贴的理解和探索,对碑帖学习和认知的高度决定着书法作品中的‘当断当连’。有的人一气呵成,一行十几个字可能全是连的,这也是可以的。”张坤山先生如是说,但是,对于断连笔的说法,古人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草书不仅是就简求速的一种书体,连笔也不是为了人为地制造外形美,它是古人疏通文章、帮助诵读、连接组词的一种手段,是现代标点符号的前身。先早人们是以之、也、矣、焉、耳等文字分隔、停顿、感叹句子的,搬到书法上就形成了用连笔、断笔等手段来帮助人们句读。
  使用简化字书写成书法是一种创新吗?张坤山老师若有所思地说道:“书法是一种古典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就有了书法,就有了甲骨文,从产生甲骨文到现在,完全是按照古文字繁体字来进行的。并且写的都是古文,我们现在写唐诗宋词及语句、经典作品等与我们的古老文字相结合形成我们的书法作品。如果说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或者是简化字写进书法里,没明确规定说不行。但有一点是,因为书法是古典艺术,它讲究古风,不仅是笔墨上去展示,在古文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古代的文体和这种繁体字结合的比较紧密,与现代的简化字所谓的古风古味结合的不够紧密,不容易被评委们所认可,不易被老百姓所接受。所以说,到当今的书法展览中,还没发现一篇用简化字写的书法作品入选,并且极为少见。但也不绝对,毛主席有好多书法资料都是简化字,鲁迅写的文稿也是简化字,还是很珍贵的书法。从‘五·四’运动以后,号召实行由文言古文到白话文的运动,包括鲁迅、沈雁冰、曹禺他们写的那些作品,好多都是简化字。如果从现在评审的观念上和审美视觉上看,好像不太合体,因为好多伟人和作家写的诗稿,也没有人说不合乎书写规范。我想还是根据书写情况而论。如果你现在拿着简化字去参加展览这个可能不行,如果你拿着一位名人或者是一个文学家的作品参展,这个还是行的,不能一概而论。”他接着举例说道,如:万里江山的‘里’字,有好几种写法,具体用那个‘里’字,则要求根据语境情况而定,可以推敲。怎么使用这几个字,这就要看书者对文字掌握的程度,在什么地方用那个‘里’字。现在的书法展要求很严格,在审查入展作品时,有一个程序叫查错别字,就包括这个用字问题,三个‘里’字写那个合适,就看你的平常积累的知识量了,这个要推敲好了,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如果作品写的非常精彩,用字的语境错了,可能就要落选,是不符合文体需要的,也不符合文字书写需要。因此,只能研究透这个字的用途和用法,以及所用的语境环境很重要。
  采访中,从草书的规范到书画市场的鱼龙混杂,张坤山先生都做了精彩讲解,并阐叙了自己的观点。他讲道:“如果谈到书法市场,就必须谈到书画作品的鉴定问题,既然是鉴定,就要说到书画作品的真与伪。那么,怎么鉴定呢?辨别真假第一应该看作品的风格走向,第二应该看作品的质量和水平,第三可以看作品的纸张。从唐代以来,纸张的演变是快速的,加工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唐、宋、元、明、清,每个时代的纸张都是不一样的,工艺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导致纸张在不同时期中所生产的质量是有区别的。除此之外,还要看他的印章,看印章是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水平。从当代来看,鉴定一幅中国画名家的作品,首先要看你的风格和作品质量。”尤其是在拍卖市场,把真的看成假的,把假的看成真的,这种现象比较多见。比如说,在上个世纪,张大千先生画了一幅很好的画,价格成交高昂,当时张大千先生也认为是自己的画,后经专家鉴定,通过画作本身暴漏出的一些瑕疵,最后认为有八大或者是石涛的一种绘画风格,因为八大的作品和石涛的作品比较凝重,比较厚重和凝练,而张大千的作品比较轻盈、洒脱,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后,认为这幅作品是张大千的一件仿品。“所以说,在有些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也是不奇怪的。”
张坤山先生在现场创作的草书。
    采访结束后,张坤山先生走向画案,首先以草书的笔法书写了唐朝李白的《相和歌辞·玉阶怨》五绝诗一首:“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沧桑的老笔,书写出秋色的浓重,他用干墨拖出来的留白,增加了诗境完美的遐想,冰轮玉阶,白露秋月,这等美好的夜色,一丝的惆怅微微泛起,配上淋漓畅快或速或慢的笔迹,让书法与诗境互为渲染,书法借助诗意升华为一种唯美的享受。接着,他又以隶书的形式书写唐朝杜牧《秋夕》七绝一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描写的也是秋意,张坤山先生选择了用隶书书写的形式。他借助隶书的内密外疏的字体结构,笔势往来,笔断意连,既和谐端正,又板眼驰骋,在深邃的意境中张扬着秋的悲凉,祈祷和奢望着那牛郎织女的年期相会,延续着凄美与善良的传说。
张坤山先生在现场创作的隶书。
张坤山作品选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19©许先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716号    京ICP备160145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