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溪峋:享受孤独的山水画独行者

时间:原创专稿


画家陈溪峋先生。摄影:盛文
 画家陈溪峋先生视频采访。
    【许先专稿】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他告诉弟子,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
    水可随机从势,似人,常常能够明察事物,不涉是非,可谓之善;山是稳定的,如人,可信赖,能包容,它始终矗立不变,可谓之德。
    画家陈溪峋先生从小喜爱水,更倾慕于山。他不仅具备山水的品格,还要将这山水的“善”和“德”画在纸上。于是,在他的山水画中,一种隐隐“柔肠”总是储存于山林之间,荡漾在溪波之上,在他无尽的创意中,宣扬着世间的真、善、美!
    陈溪峋先生出生于北京,专业画家。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文联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主攻山水、花鸟画,师从国画名家刘松岩、刘占江。作品《江山如画》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紫气映晨辉》被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等多个重要部门及场所收藏。作品曾在日本东京都国立美术馆展出。
    少小入画行 悟道山水绘榭廊
    提要:他16岁正式进入画行,渐入佳境。他崇拜傅抱石先生的“大笔入墨,暂不收拾”之说,这为他后来作品风格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陈溪峋先生小时候常被父亲带去荣宝斋观画,他逐渐对中国画萌发了浓厚兴趣。15岁时正式接触东城区文化馆刘松岩老师。刘松岩老师是中国当代画家,启功先生称赞他的山水画为:“笔墨如繁弦密节,丝丝入扣。信可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者”。刘老师教他画山画水,他初试笔墨,便知艺界非常,但不改初衷。
   陈溪峋先生追忆往事,惋惜中也透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情致。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他一周只能上一、二节课,家长怕他无事生非,就带他看美术展览,当时很抵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心里接受了这种熏陶,没事的时候自己便悄悄光顾书画展览。一种追求悄悄滋生着希望,梦想也随之产生。16岁的他开始临摹、写生,正式进入画行。因此,本来以为荒废的学业,却意外收获了艺术。“有些事都是巧和促成的!”他兴奋地说着,且无怨无悔!
    从喜欢到热爱,从热爱再到感悟,在不自觉中演变着他画笔上的技巧,提升着他对艺术的表现能力,创作的冲动让他走火入魔,他开始“悟道”中国山水画的立意、构图、墨与色的变化方式。他说:“画中国山水画的人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怎么用中国的笔墨来表达中国画的那种高深的意境及艺术,这就要求画家去提高对事物审美视角和掌握水、墨、纸之间的融合程度与经验,这些经验是受每个人在知识多寡、文化底蕴、环境背景、阅历等方面决定的!”因此说,每一个人的画法都不一样。傅抱石先生常用的一种皴法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后人名曰抱石皴,黄秋园先生创造的皴法,叫秋园皴。傅抱石先生用他纯熟的技法,把中国画的皴法运用到极致,再加上他自己的习性,构成了他的特点和画风。他日常喜欢喝酒,酒后的狂放恣意了作品的豪迈,在其晕晕乎乎状态下,用散锋大笔在纸上疾书,风驰电掣的那种淋漓让人好不痛快。同时,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意境,表达他精神中的那种激越,他把中国传统的技法归一到心中,展现在他的笔墨上。陈溪峋先生非常喜欢傅抱石的绘画,其实更喜欢的是他豪迈的作画风格、忘我的精神境界和不受约束的心态。
    中国有一句古话:大笔入墨,细心收拾。大笔入墨,是指大体框架有了,看如何去添墨,就是说“骨骼”有了,如何去添“肉”。那么,傅抱石先生创作的过程是怎样呢?傅抱石夫人蒋先生曾经告诉傅二石说:大家都在追求中国画的画法、画画的方式,认为大笔入墨、细心收拾也是傅抱石追求效果的绝招,恰恰不是。傅抱石的绝招是大笔落墨暂不收拾,偏偏与古人说的相反。他会挂在墙上,亦或地上,暂时停留一段时间,有时是刚打完草稿就挂在墙上,上下左右看、远近距离看,他在琢磨着添什么,作品表现的方向在那里?怎么体现出再完美,一旦心中定稿,速笔落墨,瞬间完成,方能不失为一幅完美的作品,傅抱石的画画绝招就在这里。名人的故事,让陈溪峋先生茅塞顿开,再顺其思变,悟道名家山水,提高造型能力,终于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得以精美的展现!
    久琢未知神来笔 灵光突现索墨急
    提要:苏轼评价孙知微创作时曾说:“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苏轼在这里所说的就是艺术灵感现象,这种灵感往往带给艺术家创作出极致的作品。陈溪峋先生就是凭着这种灵感完成了他的大型国画巨作《东方红》和另一幅作品《白桦林一角》。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的两句诗真实地道出了创作灵感的特点及重要性。对于文人骚士、画家书客来说,创作灵感确如雨后的第一缕阳光,初春的第一声惊雷,弥足珍贵。因此,古代的画家书客无不绞尽脑汁地捕捉灵感。
    陈溪峋先生又何尝不是呢?在他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或者创造条件寻找着这种灵感,从而发现美。他每次坐飞机去外地时,都要求购买靠窗户的位置,因为这能鸟瞰大地,寄望于这种视觉能给他带来惊喜,期许着能完善他早已有了心稿的《东方红》作品的构思。这幅画在陈溪峋先生的心里已经孕育两三年了,他多次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画好,他把这个想法当成了自己的志向,他羡慕傅抱石先生、关山月先生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留下一幅千古名作《江山如此多娇》,自己行吗?他感慨道:“如果说自己想留下一幅让别人不能忘怀的作品,在某一阶段成为不朽,想法容易,立意容易,创意难,实施更难。”

陈溪峋先生创作的大型国画《东方红》
    在陈溪峋先生构想的《东方红》作品中,应是那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震撼环宇的、能表达一种宏观的境界大作,他曾经尝试着画了几次草稿,往往在题款时候就无果而终了。因为,在画中他感觉不到《东方红》的气势,既然题名为《东方红》就得表现出东方的特点。“不是世界红,也不是宇宙红,是东方红,必须把东方中国的特色、亚洲的特色表达出来。她的特点是什么?总觉着达不到我所要的《东方红》中那种浩瀚的境界,几次感到太难而想更换题材,也反反复复画《东方红》草稿四、五张,全部不满意。”陈溪峋先生认真的说着,神情略带沮丧。但他在几乎绝望当中还是难舍的放弃心中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祈祷着灵感瞬间能爆发,他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在传统山水画构图中,要么是高山,要么是平原,这种构图现代人都看腻了,因为山水画的构图已经达到了顶峰,都似曾见过,甚至是构图重复,色彩重复,用笔重复,内容重复。因此,我们创作就必须寻找出一个新的构图形式,也因此更需要灵感的发现。
    苏轼在《书蒲永升画后》评蜀人孙知微画山水时说:“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艺术灵感是创造性思维中认识飞跃的现象,灵感的本身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但它是建立在艺术家长期不懈的艰苦探索基础上的思维突进和自然反应。因此,它常常发生于思维过程中的间歇阶段。由此可见,灵感是创作中最不能掌握的一种瞬间爆发。在陈溪峋先生创作的《东方红》构思过程中,也是如此。一次,他饭后少憩,无意中抬头张望,见云移星斗,辽阔无垠,其势滚滚,锐不能挡,感觉这种构图太壮观了,那种浩瀚,那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舒服极了,而且呈现出的是与其它构图都没有的一种构图形式,他像古人急索笔墨一样马上拿来了相机,把这瞬变万千的云图拍了下来。突然中,他感到有了一种《东方红》画面的感觉。当然,这种感觉要经过他的斟酌取舍,再揉进些中国画的因素。按他自己的话说,这幅《东方红》是依靠天上的云来完成的。接下来,怎么体现东方地域特征呢?东方的色彩又是什么呢?他马上想到了中国的长城。于是,便在画面内绵延不断的山脉上加了几个长城的烽火台,画面中的东方特点完美再现了。“山头用朱砂和洋红颜色,用红颜色把长城演变成浩淼无限的景观。我不自觉的一拍腿说成了,很有成就感,心中那个激动就别提了。那天,我自己给自己灌醉了,因为得之太不容易。这是我很青睐的一幅作品,是最近几年感到最完美的一件作品,好多人看后,也对它表示一种认可和肯定。”

陈溪峋先生创作的国画《桦林一角》
    “艺术无处不在,灵感无处不在,就看你如何萌发。”陈溪峋先生的话直接,但很有哲理,我相信这是他有感而发的心语。
    今年上半年,陈溪峋先生应老博友的邀请去了四川成都一位朋友家作客,首次见面,又都是搞书画同行,当然是以书画交流为主。寒暄时他们都喜欢陈溪峋先生画的桃子,陈溪峋便爽快的答应画幅桃子送他们,当他在画案下边去捡一块废纸时,却发现了一块破布,是博友作泼彩画用的画布,被抛弃在一个不经眼的地方,那上面有几条颜色条块。陈溪峋先生凝视着,瞬间由原来的知识积累迸发出火花,灵感突然而现,他说:“那是我完全没有准备的,等捡起来放到画案上用镇纸压好一看,一种全新的创意油然而生,后来添了几笔,就成了一幅<白桦林一角>。当时大家都说不错,我心里很是高兴,灵感让废布变成了一幅好画。”陈溪峋先生的激动笔者很是理解,这足以说明精品不见得全是精心准备出来的,有时也是偶得的东西,是多年文化沉淀后的一种创意、一种思维的突然生成,让人速不及防,立即成美!
    苦将寂寞付墨毫 静研画技山水娆
    提要:画家不是社交家,画家是靠技术立身的。所以,靠画技立身的需要时间,而且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成就自己的艺术事业。他说,找准自己的位置,心无旁骛地锁定人生目标。
    李白有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的话,但他不知道如今画家更寂寞的事实。在我看来,古代诗人隐于山林为小隐,想寂寞,易!现今画家隐于市朝为大隐,想寂寞,难!隐市朝至孤独则更难。画家陈溪峋先生能隐、会隐,并将这种市隐变成自己的一种孤独,在孤独中感悟和享受艺术的灵感和创作。他说:“画家都是孤独的,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有感悟。孤独、烦恼、惆怅是伴随画家一生的,要学会和享受孤独,才是画家必备的修身气质。”陈溪峋先生认为,孤独里边有自我,人在独处,任由遐想,把平常你不敢说的、不敢做的在独处都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对话心里可毅然开怀,能安静思考的人是最会享受的人,“这是我追求的境界。”他说。有人问他,您的画是如何始于古人而出于古法,并在画中尽显古人遗风又不同于古人技法?他说:“不该去吃的饭不去吃,不该去见的人不去见,不改做的事情不去做,守住自己的孤独,创意自己,作品就这样出来了。因为你是画家,你必须把时间用在绘画创作上,只有保证了足够的练习绘画时间,画技才有提高,才能形成自己的作品风格。”按他的这种说法,道理很简单,因为画家不是社交家,也不是外交家,找准自己的位置,锁定人生目标,在享受寂寞中创作出自己的业绩。不可否认,当前很多绘画的人外交是一流的,画技是二流的,他们的观点就是先打造人际关系,再靠人际关系打造自己的画。这些画界的歪风邪气污染了艺术的纯真和美好,而且这些搞外交起风波的人,他们的作品不会有深奥的内涵,且都不会长久下去。就是说,一个绘画的人不靠绘画技术,而是靠人际关系去稳固自己的境况是一时的,其作品都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一定要用自己的作品去说话,不是靠嘴去说话,用自己的作品告诉大家,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自己个性的东西。所以,“我在这里告诫大家,包括一些收藏家、对美术喜欢的人,或者说某些人想在家里挂一幅画做装饰的人,购买和选择绘画时就要选那些没有政治职位的、没有多少社会头衔的人所画的作品,他们的画才值得收藏,这些人不是社交家,是真正的画家,画家是用画作去说话的,而社交家是靠嘴的,这就是画家与社交家最根本区别,也是一个敢于享受孤独和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在本质上的区别!”一语中的,我为陈溪峋先生的真知灼见而鼓掌,赞同艺人应以艺术标准立身的行业规矩,老老实实的用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事业,让中华优秀文化通过我们的手传承下去,弘扬世界!

《刺破青天锷未残》
    常写幽竹胸若谷 笔有山水落墨中
    提要:陈溪峋先生说,竹子是节节高、虚心,这都是人们对它的美化,是一种向往,一种气节,表达了人们遇强势而不弯、不媚不骄、刚正不阿的一种情怀,通过这种方式寄托着一种象征性的物象。所以,他钟情于画竹,他更热衷于山水,他的山水画大气磅礴,集万千碧翠于云缠雾绕之中。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身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不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于庭焉。”竹的品格自远古入诗进画,君子喜竹,栽于院隅庭前。故此,在中国绘画史上,以画竹而闻名的名家不乏其人,尤以文人雅士者众。
    陈溪峋先生就喜欢画竹。
    他从5岁开始画竹子,自称比他画山水的时间还长。
    “那时候画竹子没有思维,当时认为竹子最好画,不用上颜色,就用墨色,可是越画越难,没有人轻言将竹子画成功了,就是画竹大家郑板桥都不敢说我把兰花、竹子画好了。”陈溪峋先生侃侃而谈,说着他的开始,讲着他的感悟。在画竹中要求竹叶分为个字、介字、分字,它们的组合便成就了竹的飘逸和风骨,但若组合不好就成为一堆烂虾。竹杆要是画不好,尽将竹叶画的再好也不能成为养眼的靓丽风景。所以,画竹杆最难,难在立杆:竹节和粗细不能对着生长,两根竹杆不能平衡般的同向延伸,就是说不能画成等号状。竹杆在那里交叉,在那里横冠,主杆、叶子怎么封顶,小杈如何出来,晴天与阴天竹子的形状,风竹和雨竹的表现形式,天气的不同影响着景物在外形的变化,这都是要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例如,静竹(晴竹)的表现是静而垂,每枝每叶都是分散的,各自完整,个字、介字、分字在晴天时可把竹叶看的清清楚楚。风竹则不然,叶子跟风向顺着飘,露小枝。晴天时的竹子小枝不出现,是因为叶子挡住了,一旦风刮起来,叶子一边飘,小枝才能露出来,每片叶子都想“跑”,可是每片叶子都被树枝拽着,在画家眼里,这个“势”就出来了,也是画家最感情趣的细节。每小枝都要有节,每个叶子都要长在枝上。雨中的竹子,经过水粘在一起,形成一簇一簇的下垂形式,但不可画成一团墨,虽然是一团,但也要一笔一笔画出来,装裱之前看不出来,装裱后每片叶子看的很清楚。所以说,装裱能看出一个画家的绘画过程,是否偷笔可一目了然。所以,画竹难,越懂画竹技法的就越觉得难。因此,我们的前人才有了“一生兰,半世竹”的感慨。

《墨竹》
    古人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之说。陈溪峋先生告诉我,生活中他没有那么多的怒,就是喜欢竹子而已,他在家里种了好多竹子,就欣赏竹子那种摇曳的感觉和婆娑的声响,感到温柔而浪漫;多大雨它都能承受,小雨淅沥着,雨珠顺竹叶滴在小池里的叮咚声是他赏竹的最爱:池中的涟漪瞬间冲破毂纹般的水面,又被纷乱的雨滴碎在咫尺,一种美好消失在这般阴沉的天空里,令人惆怅难耐。好在雨停了,无数的“珍珠”次第滚下,池里声音弹起琵琶,犹如贝多芬的D大调,尽将心中的雾霾洗刷如初,快乐诠释着激情,创作的素材就这般积淀于胸,储备于未来的创作中。他说,竹子是节节高、虚心,这都是人们对它的美化,是一种向往,一种气节,表达了人们遇强势而不弯、不媚不骄、刚正不阿的一种情怀,通过这种方式寄托着一种物象。
    我看陈溪峋先生的画作,能体现“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古人论画之精笔,尽在陈溪峋先生之毫下。他画大山,山花烂漫,犹如星辰遍布,青山幽谷,岚色缥缈,领略其间的层林尽染;随季更替,可见一山千仞雪花,万顷衰草蜡像,别有一番景致。他画春景,雾锁烟笼,柳微草轻。他画夏景,古木蔽天,绿水凝波,云衔瀑色,亭榭鹊卧。他绘秋色,长天如水,幽林映碧,雁鸣寒塞,沙渚钓鱼。他写冬景,留白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空山听音。画中,能见借树为山衣,树不繁,但山之秀丽、涧之东西尽收眼底;山峰入霞,呼风唤雨,试比天公,有丈夫气势;他画水,水不深,但能潺潺流过,或高或低,点秀色于山峦,育松竹于丘堤,远接青黛,近偎村邑,氤氲浩淼,亦真亦幻,全显君之画技!
    赞哉——画家陈溪峋君!
   收笔意尤未尽,作诗一首为结吧:
七律  采访陈溪峋君感怀
(新韵 八寒 仄平脚 首句押韵式)
笔有东坡醉亦颠,独行天马山水间。
冲毫一吼呈仙景,挥墨三皴带紫烟。
春秋润纸钟川韵,夏冬绘鹊卧梅闲。
享惜寂寞成高技,泼彩丹青入大千。
《飞瀑》

《江山如画》

《苍山如海》

《巡天遥看一千河》


《竹子》

《揽江山》


《大鲁阁》

《初雪北国》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19©许先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716号    京ICP备160145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