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三教授:传统不能丢 中外画技应兼容

时间:原创专稿

图为黄华三教授。
  【许先专稿】 2017年6月25日是星期天,雨霁初晴的下午,难得的清爽微风徐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绘画系主任黄华三教授来到许先网。他上着淡蓝色长袖衬衫,花白的头发微微后倾,既和蔼又严肃的面情,显得儒雅而潇洒,犀利的目光略显威严,一种治学育人的导师形象让人徒生敬意。
  黄华三教授1966年出生于巴蜀文化的圣地四川成都,1980年至1984年他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之后的四年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接着,奔赴德国汉诺威FACHHOCHSCHULE HANNOVER学院造型艺术系攻读研究生,一学又是四年。而今,他除在校担任的职务外,还兼任着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黄华三教授在许先网。盛文 摄
  黄华三教授的出生地四川成都本就是一幅传统的民俗画卷,被美誉为中国的真实“清明上河图”,这里的一山一木,一石一土,犹如水墨狂泄,必为入画其中。被这风景熏染的黄华三教授,自幼就产生描写美好的趋向,后走进高等专业学府,一学就是10年。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他将水墨技巧用到了极致,又将外国的绘画元素融入中国画的含蓄中,在具象与抽象中寻觅着艺术的最高境界和妙趣横生的柔美之中。于是,他将西方绘画的抽象表现手法,将墨色散泼在天空上,无规则般地流动着,袅袅参差,淌向远方,回荡着无奈与寂寞;一位藏族少妇目视前方,春山高挑,杏目流光,期盼着家人的归期,背后的幼子在空茫茫地眺着无尽的苍野,看不到久念亲人的踪影,一条藏犬在淡墨色背景的衬托下,炯炯双目,虎视远方,身姿矫健犹如一尊护身神,时刻准备着,这就是黄华三教授笔下的国画《雪域母女之一》。在这幅画里,他大胆使用墨色,创新而独到。为突出主题,他将藏獒与小孩选择了重墨,另用淡墨描写中间的主题人物,并使之格外撩眼,在雪丘的映衬下,顶天立地般伫立着,等待远处那一丝希望的出现!
  同样的题材,还是少妇与孩子,年轻女人凝视着远方,盼心热切,女人手握佛珠,小孩手拿经筒,也许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在雪域人们骨子里久存的信仰与驱动。经筒摇动着日出日落,摇动着平安,驱走灾难,摇动着幸福,以及生死轮回,在他们的信念里,只要经筒不停的滚动,远处的亲人就会平安无事,期盼的希望就会实现,执着注定了西域人的坚强,多少年来固守着一方热土,传承着祖国又一个经典,以及这经典内蕴藏的诸多说不完的情怀,讲不完的风雪故事和人道沧桑,这就是黄华三教授笔下的国画《雪域母子之二》。在这幅国画里,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一贯的水墨风格,天空上的墨韵洗礼着传统的技法,冲突着传统的园囿,感到它的苍劲和泼辣,也正是这种泼辣和苍劲的笔法,刻画出西域人独特的容貌性格,水墨所到之处,尽是传神妙笔,没有半点多余,干净利索,一切“雕刻”于自然和主题。
《雪域母女之一》 黄华三 作
  在黄华三教授的国画中,传统的东西比比皆是。他已经深深感到了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昌盛趋势。“究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就像当前大家所提倡的一样,这个时代确实到了一个中国文化艺术界应该回归传统的时候了,应该去寻找我们文化自信的时代了。因为,存在于中国人本身血脉里的这种基因,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艺术、文化的喜好之上,很容易很原始地偏向于我们的传统,并缘于这种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去自我约束变为当今社会的良好行为。”
《雪域母女之二》 黄华三 作
  黄华三教授在德国汉诺威FACHHOCHSCHULE HANNOVER学院造型艺术系攻读研究生四年,后一直在德国学习和工作了长达10年之久,他了解德国的绘画技术,一如他了解我们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他认为,这几十年我们与西方在绘画的技术方面已经没有了截然分开的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状态几乎形成了共识。他告诉我们:“简而言之,德国的文化艺术,德国的艺术家,尤其是从表现主义之后的艺术家们,在表现方法上比我们更直接,中华民族一直是崇尚中庸文化,是深藏不漏,或者说是含蓄。从表达的方式来讲,中华民族的中华文化更崇尚柔和之美,更崇尚于雌性化(女性化)的一种东西,相对于西方来讲,我们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们追求的是一种特别‘玄妙’的境界,通过画面传达出来的东西都是相对安静的一个状态,在这一点上,我觉着两个民族的艺术表达是不同的,但两个民族的艺术情感是一样的,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德国的当代艺术在艺术创造方面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表达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在品位了中外绘画艺术之后,黄华三教授越来越感到中国画内传统气息的重要性,按他自己话说,“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对于我已经五十岁的中国画家来说,事实上我是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传统气息了!”他慢慢发现传统绘画具有许多的发光地方,毕竟那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国粹,它的瑕疵已经在岁月的沧桑里,被风雨挑剔的干干净净,剩下的精华才能流传下来供我们欣赏与学习。现在的传统艺术也客观地将很多时尚以及当代元素吸纳进来,成为中西方共同欣赏的一种美好,可谓传统不能丢 中外画技应兼容。
  中国文人的含蓄性与外国文化的“直接性”,在艺术教育领域也有着差别与不同。
  “大部分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教育系统应该是相对比较一致的。就是说,在近百年来,西方的艺术院校更多的则重于教育学生观察人生、观察社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用来服务于自己创作的主题。而近百年中国美术教育呢,都是对学生进行大量的造型训练,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中国的画家每一个人的造型能力都远远强于所谓西方的普通艺术家,而创作质量和数量上却有别于西方的学生。”黄华三教授继续说道,这就是说明我们从前过于注重对一个学生造型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创作的能力。西方近一百年来,他们一直在要求学生创作、创作、再创作!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不同。可喜的是,近十年来,中国的美术教育发展的非常快,可以说我们好多院校的艺术教学已经和美国或者欧洲的专业艺术院校没有很大差别。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国家。所以,在当代艺术教学当中,毕竟有我们的一种困惑,“但我们还能从传统里找出一些独一无二的、或者是对当代中国艺术有促进、能够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前行、带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应该成为我们作为教育者要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黄华三教授强调说。
《海岸之一》  黄华三 作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让每一位我们的研究生找到自己的创作之路。这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是因为中国通常的本科教育还是围绕着美术方面的一些技术理念在进行,当他们进入研究生阶段,我觉着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喜好在哪里。所以,这就需要不停的尝试,然后让他们不停的动手,尝试各种各样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方法,而我们就应该像体育教练一样给与他们一些建议,和一些技术上的指导,让他们回去再反复实践,通常两年左右,他们都能够或多或少的找到一个自己的表现主题,但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黄华三教授在谈到自己带领研究生时信心满满,并道出他多年教学的经验。
《海岸之二》  黄华三 作
  对于艺术研究生而言,这些痛苦的“涅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的作品若能得到中西方学界的认可,就必须做到熟知中外当代艺术的“现在进行时”。同时,面对传统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把我们在传统中以及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感悟用在自己的创作中,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出来。其实,我们的古人,比如,我们的“八大”作品,就有着普遍的认知力度。“八大绘画风格中的极简主义在西方影响了美国、欧洲好多艺术家,其实影响他们背后真正的哲学根源是来自于禅宗。”
  禅宗是什么?禅宗是悟性,是没有语言传播的又高于哲学的一种境界。
  那么,酒文化又是什么?酒文化如果和文学相结合,那就是一种“创意”。
  谈罢了中外艺术文化的差异,我们要谈酒文化。李白醉酒赋诗《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种豪放缘于酒后精神极度的放松而迸发出来的超级想象力?“中国有好多无论是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像王羲之他们,曲水流觞,颠张醉素,都是在一种醉后的状态下进行了艺术创作,而历史上又往往将这些醉后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留传了下来,因为它的意境能够直指人心。这是与中国社会有关的。在古代,我们崇尚中庸和含蓄,在中国社会的古代时期,要求说话只说三分,内心藏着很多,可谓点到为止,你不能想把你想说的畅快地说完。”这种行为被社会所认知,并拜为素养。因此说,人在清醒的时候,他的创作精神一定受到压抑而拘谨,而在豪饮之后,他们彻底被放松和解放了自己,酒力使然,万事莫难。酒鬼刘伶在《酒德颂》中详言,“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赌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肤,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酒后描写并没有夸张之词,但却说出了酒后的豁然达观,万事皆空之感叹,一切在醉中得到超脱,在现实压抑中得到释怀,思维因酒精而跳跃,作诗填词、长歌短赋也自然其中了!
《海岸之三》  黄华三 作
  对于黄华三教授的采访,听的有些“醉”,讲的很精致,我们无形中提神,随着他有节奏的娓娓道来,入心沁脾,受益匪浅,知他的学富五车,书画俱精。看他抬臂挥毫,书写唐朝白居易《问刘十九》五绝诗也是一种享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意精炼,告诉我们,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突然,云来天暗,大雪将至,此时,高举杯盏,与君能共饮一杯吗?朋友!

黄华三教授在许先网画室现场创作的作品。盛文 摄

红瑶母女》黄华三 作
《雪域少女》黄华三 作

《那达慕上的汉子》黄华三 作

分享到:

版权所有:2019©许先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716号    京ICP备16014506号